手机和课堂真的“有你没我”吗?如何解决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
在中国高校,手机和课堂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一些学校明确提出“无手机课堂”的要求,学生需在上课前将手机关闭,放入特定的存放点。手机和课堂真的到了“有你没我”的境遇吗?
手机飞入寻常课堂
“材料大家都已经读过了吧?那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是弗雷德·瓦兰斯-琼斯教授在调查性新闻报道课最常用的开场白。他口中的这份30多页的阅读材料节选自新闻学著作《调查性报道与编辑》的第二、三章节。早在上个星期五,材料就经过扫描后上传到教授的Dropbox存储空间,共享到每名学生的Dropbox账号上,当天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调查性新闻报道收集公开和非公开信息的方式。
讲台下的我立刻从背包中取出手机,点击Dropbox的蓝色App图标,找到教授共享的PDF文件,放大到合适阅读的尺寸后对照自己阅读时做的笔记,准备发言。再看其他同学,几乎所有人都低下头,大模大样地用手机或者iPad回顾着这篇讲述为采访对象建立调查档案的长文。琼斯教授对此情景司空见惯,在等待大家准备好后,示意我们可以开始讨论了。我先站了起来,拿着手机读道:“这份材料的第40页提到了与信息公开有关的法案,”同学们立刻滑动屏幕,翻到第40页,“实际上我们已经应用过了《信息自由法案》,在十月时我们向不同政府和公共部门邮寄了公开信息的申请……”很快,我又通过手机浏览器,为同学们展示出更多当天媒体发布的新闻中合理使用该法案获得报道素材的范例。
这是我所在新闻学院的一堂普通讨论课的缩影。手机、iPad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学生上课的三大“法宝”,如果他们没有带任何一种“法宝”,那这堂课一定是在电脑环绕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没有教授会对在上课时看手机的学生怒目而视,因为大多数时候手机已经不再是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小恶魔”,而是学习时的重要辅助工具。有了智能手机,谁还愿意花钱将雪片一样的阅读材料一页页打印下来,再像蜗牛一样将这些材料在图书馆、宿舍和教室之间背来背去呢?
学生能够在学校使用手机下载阅读几十兆甚至几百兆的预习材料,而且不用担心手机流量产生的费用,这主要得益于稳定、高速的校园网络服务。学校提供三个Wi-Fi网络信号,一个完全开放,只要进入学校区域内就可以免费连接,一般供临时访客使用。一个账号供本校学生使用,只需要输入学生编号和密码就可登录。还有一个名为Eduroam的漫游账号,这一账号保证本校学生和教授“漫游”到其他高校的校园时,也能用编号和密码连接到互联网。
上课带手机?大势所趋!
在国外,上课用手机并不稀奇。“带自己的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以下简称BYOD)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BYOD是指将个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带到公司或者学校并接入网络的行为,它也被称作“带自己的技术”“带自己的电脑”或“带自己的手机”。当中国高校试图用上课期间屏蔽Wi-Fi信号、上课手机寄存等形式将手机赶出课堂时,国外校园正进行着BYOD实践,张开怀抱将手机迎入门来。比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专门设置了一个IT服务台,帮助学生将自带的移动设备连接到学校无线网上。
BYOD进入校园的理念基于科技能够让学生接触网络学习工具和互动资源:学生无需被动地坐在大课教室中听教授滔滔不绝,他们可以使用丰富的线上资源,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高校固然希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以在课上使用的电子设备,但大多数学校无力承担这笔花销,于是“带自己的设备”的理念就被引入校园。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高等教育的未来学习课讲师杰森·洛奇认为:“BYOD可以解决很多学习上的认知障碍。比如,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生需要对事物有不同层次的理解。通过使用他们熟悉的移动设备,他们手上有更多可用的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们需要做的事情,理解某项作业背后的内涵。”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方地使用手机,教师也行。他们不光可以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显示在投影机上,就连他们的iPad和手机也可以。根据思科公司进行的一项BYOD研究显示,高达95.2%的教师因教学目的使用手机,教育界是美国八大行业中BYOD比例最高的领域。
注意力大战手机
不过手机应用于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BYOD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带来的手机上安装了他们常用的应用,这些属于个人的手机并不像学校实验室中的电脑一样可以由教师控制。这样一来,学生们到底是在用手机学习还是玩游戏、刷微博,谁会知道呢?就连大学生自己都有这样的隐忧。腾讯-麦可思-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5%的学生不希望将手机应用于课堂教学或管理,其中44%的学生不希望手机进课堂的原因是容易分散注意力。
可是,将手机赶出教室,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吗?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高级项目经理蒂姆·卡普利并不认同手机应用于课堂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看法。“数据显示,93%的学生使用iPad是为了登入社交网络……他们在课堂上也是这么做的吗?也许是。但这和我上大学时在教室最后一排读小说,或是在笔记本上乱涂乱画有什么区别?”
在调查性新闻报道课开课时,琼斯教授就“警告”我们,上课时可以使用手机,不过这门课节奏很快,希望同学们不要利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查阅邮件或是登录Facebook和Twitter账号。事实果真如此。开课后,我就发现,教授并不是一个人在讲台上对着PPT喋喋不休,而是安排了视频材料分析、校内外考察和大量讨论,密集的内容和丰富的教学形式让我舍不得浪费课上时间,更无暇分神看短信、玩游戏。
如此看来,当教师能够完善课程安排,合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参与度,手机的吸引力就无法盖过精彩的课堂内容。这正如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青年教师沙龙上,当部分教师要求学校关闭无线网络,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时,该校校长杨宗凯对此回应: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不只是学生的责任,关闭无线网络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