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方式的历史性巨变
我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备课工作尤为重要。以往的备课多数是教师个人的思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时常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课改之初,我也试图改变独立的备课模式,与同事交流,学习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等,但仍然没有完全从个人备课的圈子中跳出来,十分苦恼。
自从学校实行“团队备课制”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备课方式的巨大变化。首先导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结合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方案,开发学习工具单。然后根据学生结构化预习情况,导学教师与学术助理、学科长共同讨论、交流,修改学习方案设计和学习工具单上的每一个问题,为师生共同学习作好准备。每位教师还要在学科团队中交流研讨,为上课作好充分地准备。最后学科团队还要组织教师观课、研课,对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效果进行研讨。
教师学科团队的成立,让我感到教师备课的过程不再是自己个人的行为,它已经成为一个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交流的过程。这样的一个备课过程,不仅包含着教师个人的思考,还融入了学科团队集体的智慧,使备课的人员、备课的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在参与学科团队组织的备课活动中,我可以在这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亲自进行课堂实践,与大家进行讨论,等等。大家的思维在一起碰撞,有时形成共鸣,有时则各执一词。
在与学科团队教师共同研备“比例尺”一课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当时我们针对引入环节争论不休,因为比例尺与“比”有着密切关系,我就认为应该以复习“比”的知识导入新课,这样比较顺畅,这个做法得到了部分教师的肯定。但教学经验丰富的王老师则极力反对,她考虑到比例尺的产生过程以及和生活的联系,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操场、小区绿地等画在纸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比例的作用。说实话,当时我还真是半信半疑,也曾与王老师进行激烈辩论。最后,为了确定哪种情景引入更好,我们决定分别试一试。学科团队教师共同设计出不同的学习过程,分别在两个班内进行实验。实践证明,导入环节让学生画图,学生不但能感受到比例尺的意义,还能体会到比例尺的产生和作用,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
备课方式的转变,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学科团队智慧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备课的质量,而且能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课堂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