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四指数评价法”
什么样的才是好课呢?我们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有没有一个争议不大的评课标准呢?
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我们。如果不加以解决,那么则无法制止课堂乱象。不独是我们,甚至诸如叶澜教授这样的大腕都被困扰着呢,要不她怎么会回答说“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她又说“有一些基本要求”。在叶澜看来,好课要具备以下五条,第一有意义,第二有效益,第三生成性、第四常态性、第五有待完善。或许叶澜先生见多识广,能把“叶五条”运用得炉火纯青,但如我这般的痴愚者却对这样的五条深感困惑,每一条都似乎很有道理,却又无法说出个准确的尺度,最终到底什么样的是好课依然如坠云雾。咱能不能有个较为清晰的“标准”给予一线老师呢,让他们不用别人衡量,也能知自己的课究竟上得怎么样。
高效课堂的评课相比“叶五条”显然清晰得多。高效课堂也是五条,第一看学生学习的状态,第二看学生的参与度,第三看课堂流程,第四看课堂效果,第五还要看师德。我之所以说“高五条”比“叶五条”清晰,是因为在“高五条”中每一条都有具体“状况”的要求,比如第一条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通过“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来做出判断的,但我仍然要说,“状态”毕竟比不得“数据”,如果从“学术科研”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听看察”仍然会被人认为缺失“精度”,这就又回到叶澜教授说的“没有绝对标准”上来了,当课堂一旦定义为“精神产品”时,其实很难用数据来标示出来。但这仍不是搪塞没标准的理由,如果教学是科学,则比如要求有标准。没有标准或者说脱离了技术控制的课堂就是艺术满天飞的课堂,“艺术”的课堂则是今天教学的“恶之花”。关于这个结论,我在很早时就提出过,可惜的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排斥技术,依旧在大谈特谈“课堂艺术”。
教学必须回答“什么样的是好课”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只能让课堂更加无序和迷失,不谈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有些人不谈,不是不敢谈,纯属“谈不了”,谈不了不是胆略问题,也不是研究水平问题,而是教育的认识问题。或者换句话,是教育的高度不够!其实,我试图谈这个标准,不是狂傲到想说明自己的水平多高,这实在没意义透了,今天的教育需要的不是比一比谁更专家,而是比谁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我不止一次地讲,高效课堂算不得什么发明创造,而无非是对新课改的理解更加深刻实用而已。
那么,新课改是咋说的呢?连傻瓜都知道——自主、合作、探究。
我 还因之称它为“六字真言”。既然是“真言”,那么,好课的标准就隐含其中!
好课的“不二法门”其实就是这样的六个字。但又怎样把这六个字化为评课的标准?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高效课堂一直主张和推广的“四指数”课堂评价。所谓四指数即自主学习指数、合作学习指数、探究学习指数和课堂效益指数。
无需多讲,如果你把每一项指数分为“0—10”十个刻度,比如自主学习一项,假如是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则自主学习指数一般不会高,相反,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则此项指数当然会高。教师其实就是以此指数对照,对各项评分。一般情况下,前三者分值相对较高的课堂则属于新课堂,后一项数值也应相对较高,如果后一项数值偏低,则很容易判断出这样的课堂是流于热闹的“形式主义”课堂。其实,传统课堂一定是后一项分值较高的课堂,但这样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前三项相对偏低!前三项偏低的课堂一定不是好课堂!真正的好课堂一定是四项分值均较高的课堂!
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