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慕课”,大学教育变革的新浪潮?

2015-03-25 14:04:45行业动态
  南大4门课开启我省高校教学“全球化时代”  南大四门慕课课程截图  新华报业网讯 3月18日,南京大学首批4门“慕课”上线国际平台Coursera,成
  南大4门课开启我省高校教学“全球化时代”
“慕课”,大学<a href=http://www.succedu.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变革的新浪潮?

  南大四门慕课课程截图

  新华报业网讯 3月18日,南京大学首批4门“慕课”上线国际平台Coursera,成为国内自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后,第五所加入国际“慕课”平台的高校。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目前世界上知名的慕课平台有斯坦福大学创办的Coursera和Udacity,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共同创办的edX。学习者只要登陆coursera等平台免费注册,即可点击观看相关的慕课课程。记者注意到,仅仅在Coursera一个网站,“慕课”就已经有117所高校共享的988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上千万人。也就是说,全球每一个学习者都有机会选修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正因为如此,“慕课”从登陆中国开始,就被认为是“大学教育的炸弹”,把老师和学生炸到世界几百年来最深刻的教育变革浪潮中去跳舞。

  教师:

  讲慕课堪比制作电影大片

  此次南大“慕课”力图展现南大特色,如《Jewish Diaspora in Modern China》(现当代犹太在华散居)和《理解马克思》,都代表国内在相关问题研究中的前沿水平;《软件测试》和《心理学与生活》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其中《Jewish Diaspora in Modern China》为全英文授课。尽管“慕课”在国内迎来一片叫好声,但“慕课”的制作成本、投入产出效益、技术模式却少有人关注和研究。

  为了将原有课程变成一门“慕课”,《心理学与生活》主讲人,南大陈昌凯老师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16周课时的一门课,压缩到了4-6个小时。“这极短的时间内,却要浓缩比过去更海量的信息,还要均匀分布‘刺激点’,以保证电脑前的学生不会离开,挑战非常大。”从去年10月份开始,陈昌凯和团队一起酝酿,从资料搜集、选题确定、脚本撰写,再到信息呈现的方式,都反复讨论,仔细打磨。陈昌凯说,“我学会了用镜头来说话,学会用更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经得起反复推敲……这样的讲课,堪比制作电影大片了。”

  在南京高校,已经有不少学生成为“慕课”的忠实粉丝。南大、东大、南师大、南理工等校都有各自的“慕课”社团。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大二学生梅杰正是该校“慕课”社团的一员,“去年七月份成立以来,我们的组织正在不断扩大,不少同学还拿到了课程相应的认证证书。”对于南大新开设的“慕课”,梅杰表示期待已久。他刚观看了《马克思的生平和核心著作导论》的一节课,课程开场的“酷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马哲课都是这样上,恐怕老师们再也不愁点名啦!”梅杰笑道。

  梅杰说,在课堂里,《微积分》这门课程一上就是4节课,想不打哈欠都难。“慕课”则相反,仅一小时的“慕课”被切割成许多个小视频,每个小视频只有8-10分钟,视频间歇则设计小测验,通关才可以继续学习,“就像是打游戏升级一样好玩”。

  高校:

  不加入慕课将面临失语

  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如果不主动加入“慕课”潮流,传统的教授课程方式会失去自己的学生。

  “同样一门课,学生可能会在网上搜到世界各大学不同的版本,既然‘慕课’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与其让别人影响我们的学生,不如想办法去扩大自己课程的影响。”陈昌凯说。有不少高校教师坦言,如今国内高校不少低水平的课程,并不可能一夕之间消亡。但随着国内“慕课”平台的壮大,学生有了用脚投票的权利,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中国著名高校相继融入“慕课”平台,背后正是传统大学的危机意识——避免在新一轮教育浪潮中失语。

  与国外相比,目前真正有能力开设“慕课”的高校和老师并不多。在江苏,南京地区的高校们频频与慕课3大平台运营商接触,但加入国际“慕课”平台的目前只有南京大学。而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正按照慕课运营平台的标准,建设本校的慕课课程。东大计划在3-5年内建设80—100门的慕课课程,南航近期正打造航天特色的8门特色慕课课程,制作好后会放在工信部建设的高校联盟慕课平台上。

  南大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认为,“慕课”课堂教师比传统课堂教师要求更高,必须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背景的支撑,才能“化繁为简”。南大教务处副处长赵志宏教授说,劝说老师们加入慕课并不容易,“首先‘慕课’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听课者,你对自己课堂质量要有充分的自信;其次,很多老师不习惯对着镜头,平时上课有些小动作、小口误可能都不打紧,上镜头就很难受了。”

  机遇:

  留给中国高校的时间不多了

  赵志宏表示,“慕课”浪潮的背后,是中国高校和国外高校教学质量的比拼,只有尽快建立中国版本的“慕课”,整合国内优质资源,向所有学子免费开放,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留住人才。

  尽管“慕课”在国内迎来一片叫好声,但“慕课”的制作成本、投入产出效益、技术模式却少有人关注和研究。赵志宏表示,目前一门“慕课”的建设费用都在20万元左右,以南大而言,每门课程的成本也在10多万,有些高校甚至为了一门“慕课”花费百万。“如果就市场而言,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赵志宏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能够授予证书、文凭甚至学位,是“慕课”能够真正市场化运作的前提。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一个与三大“慕课”平台合作的名牌大学,能为学生提供学分。“在这场汹涌的世界浪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这场变革,方能化危为机。”

  王守仁认为,以“慕课”为契机,中国大学要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地赶热闹。“仅仅是在线教育,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将慕课教育和传统课堂相结合,去改变教师们课堂教授的方式和内容,才是最根本的应对方法。毕竟留给中国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