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课件工具

课件工具

微学习:人类学习的新发展阶段

2015-08-19 09:04:08课件工具
微学习是以新媒体为技术支持,通过微内容、微时间、微过程、微媒介、微资源而开展的学习活动,具有内容简洁性、形式多样性、载体便捷性、时间灵活性、学习趣味性、资源丰富性等基本特点。学习的泛在性、连通性、生态性和独特性是微学习的四个基本理念。学习对象、学习主体、学习载体、学习环境等是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

  微学习是以新媒体为技术支持,通过微内容、微时间、微过程、微媒介、微资源而开展的学习活动,具有内容简洁性、形式多样性、载体便捷性、时间灵活性、学习趣味性、资源丰富性等基本特点。学习的泛在性、连通性、生态性和独特性是微学习的四个基本理念。学习对象、学习主体、学习载体、学习环境等是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层次与结构。

\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学习变革,使学习者的地位发生改变,使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形式发生革新,使学习环境得到改善。在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人类的学习正在传统形式之外开拓新的途径,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微学习是近年来人们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人类学习形式的变革所作出的选择,将人类的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微学习的内涵

  微学习(Microlearning)概念于2004年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Lindner)提出。林德纳从学习内容、学习媒体以及学习生态的角度,将微学习界定为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并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新型学习。微学习的概念提出之后,立即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西奥·哈格(Theo Hug)强调了微学习的微之含义,认为微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布鲁克(Bruck)强调了微学习的便捷性,认为微学习在人们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就可以完成。在国内,祝智庭等认为,微学习通过学习组块实现,学习组块通过轻便的学习设备轻易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微学习过程会让学习者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轻快的、娱乐性的体验。吴军其等认为微学习“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和时间相对较短的学习活动”。

  从2005-2013年,国际上召开了七届微学习国际会议,针对微学习的许多主题进行了研讨,对微学习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国际会议的主题来看,微学习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最初着重于微学习基本内涵的探讨,然后是对于微学习引发的学习变革的分析,再到新近对于微学习策略、结果及效率的关注。这种关注重心的变化反映了微学习与学习者日益增强的联系,是人类近年来学习形式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微学习表现在从内容到形式的多个方面。基于此,笔者尝试将微学习界定为:以新媒体为技术支持,通过微内容、微时间、微过程、微媒介、微资源而开展的学习活动。如图1所示。

\

  所谓微内容,是指微学习的知识对象。微学习的内容通常是一个单一的主题,比如一个知识点、一个单词等,主题简单明了。同时,微学习的内容遵循模块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微内容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所谓微时间,是指一段较短的、完成一次微学习的时间。时间短是微学习的重要特征,有人主张一次微学习的时间应该是5-6分钟,甚至有人主张1分钟,笔者主张通常情况下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所谓微过程,是指完成一次微学习的基本过程。微学习的过程结构简洁,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多维的实时互动。

  所谓微媒介,是指微学习所用的小巧媒介。新媒介的发展使得各种手持学习终端,如手机、掌上电脑等得以普及,从而为微学习的发展消除了技术上的障碍。

  所谓微资源,是指微学习所用的容量较小且时间较短的资源。微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直接与微内容合二为一,另一种作为微内容的辅助材料。

  网络时代的学习有三种模式,即正式的学校教育、自发的网络学习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由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网络教育。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微学习已经在个体或群体自发开展的网络学习以及网络教育中被普遍采用,在正式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也正在逐步推进。

  二、微学习的基本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而言,微学习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内容的筒洁性

  2008年,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一个概念Micro-lecture(微课程),提倡开发时长为一分钟的小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理念的一次突破。国家开放大学于2012年7月正式上线运行了“五分钟课程网”,2012年上线微课程6300门,目前己经上线课程1万余门。微学习的内容通常都是单一主题的,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呈现相关内容,即“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学习内容”,呈现的时间也相对比较短暂,表现出微知识量、小片断、模块化、短时间等特点。当然,微学习的知识组块间并非完全没有联系,而是存在着一种紧密的“隐性关联”,知识结构之间处于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从而兼顾了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2、形式的多样性

  微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张豪锋等研究了微学习的表达形式,认为小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网络链接等都是微内容的表达形式,新闻、短信、邮件、博客短文、知识百科词条、小游戏、在线词典的单词释义等都是微内容的现实来源。微学习的多样化形式实现了学习资源推送途径的多元化,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

  3、载体的便捷性

  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变革。近年来,各种便携式移动上网终端使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研究,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己经达到5.27亿人,占我国整体网民的比例达到83.4%,于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微学习过程完全由学习者灵活决定,学习进度也由学习者自己安排和把握,可以摆脱书本以及台式电脑的束缚,学习十分便捷。

  4、时空的灵活性

  微学习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学习程序等新媒体工具开展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都十分灵活,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通过把碎片化时间有机地组合起来,为学习者赢得更多学习时间,微学习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习者更方便地自定学习步调,提高学习效率。

  5、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使学习者在一种轻松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是微学习力图实现的目标之一。微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学习内容与资源比较注重对学习者的友好性和吸引力,相比于传统学习动辄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微学习可以减轻学习者对于知识学习的内心压力,使学习者从传统学习的枯燥无味中适当解脱出来。

  6、资源的丰富性

  只有大量具有针对性的资源存在,才能给予自主学习以高效支撑。新媒体为微学习所需的微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存在空间。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微学习资源的数量急剧增加,质量也得到提升。为了适应微学习的需要,有研究者提出应该基于微课程的理念整合现有的电子课本,从而使电子课本更好地发挥对于教与学的资源支持作用。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资源的获取过程变得极为便利,资源对于学习的支持作用正不断得以加强。

  三、微学习的基本理念

  1、学习的泛在性

  泛在学习(U-learning)的基本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余胜泉等认为,泛在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泛在性,学习交织在日常生活之中,无所不在,以致于学习者似乎都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还有研究者提出了泛在学习的"5A”特征,即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设备(anydevice)、任何所需信息(anything)。

  微学习强调泛在学习的理念。微学习通过其独特的微型化学习设计及便捷多样的学习形式,使学习真正渗透到学习者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学习者愿意,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学习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2、学习的连通性

  连通主义的创立者G•西蒙斯(George Siemens)主张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网络时代的知识与学习,认为网络时代的知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知识以一种片断化的方式散布于网络之中,处于一种未完成的动态变化状态,每个人都在网络中创造、完善并分享自己的知识。所以,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G•西蒙斯教授认为学习过程的关键是创建适合于自己的网络,知道知识在哪儿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连通的网络进行获取。

  互联网络是微学习的内容与资源存在的重要载体。个体微学习的过程也是在互联网络中寻找、选择相关内容与资源并使它们实现连通的过程。

  3、学习的生态性

  微学习是一个由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媒介、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行为整合而成的学习系统。由于微学习具有泛在性、灵活性等特点,学习者需要根据学习的实际条件和情境对微学习系统内的各个要素进行动态调配与组合,从而打破传统学习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式小循环,实现学习与真实情境的依存与互动。

  就微学习而言,学习者个体需要建立一种生态化理念,把学习看作一个内部各要素不断流动的过程,“一个内部紧密联系的整体系统,一个寻求并实现动态平衡的有机体”。学习者应该重视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微学习系统,使微学习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构成一个学习功能完备的统一体,发挥出协同效应与整体效应。新媒体技术为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研究者主张基于微博群创建发现、获取、构建并管理知识的微学习环境,并探讨了利用微博群构建微学习生态环境的具体策略。

  4、学习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事物与众不同的属性。每个人的认知风格、智力类型、学习类型、气质类型等都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正是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教学与学习忽视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弊端深为人们所垢病。但是在微学习时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可以得到充分关照与尊重。

  微学习在内容、时间、空间、过程、媒介、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赋予了学习者对学习进行自主选择与决定的自由。每个学习者都可以从自己独有的学习目标、认知习惯、学习条件等因素出发,制定和实施专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方案。每个通过微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的人,都可以使自己的学习展现出独有的风貌与色彩。

  四、微学习的生态结构

  生态结构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原意是指生物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方式,以及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循环的途径。这一概念己经被引申应用于多个学科之中,用于描述某一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某些动态特征。微学习活动的展开是由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具有生态的特征与意义。

  1、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诚如G•西蒙斯所言,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作为网络学习者的个体应该“把自己的学习定位为整个学习生态系统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系统的紧密联系中理解和构建个体自己的学习。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个体开展微学习的过程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实现的,具有生态性特点,我们可以将其称作微学习生态系统。

  系统都是由基本要素构成的,要认识一个系统,首先应该分清构成系统的要素,进而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排列与组合方式(即系统的结构)。

  根据对微学习活动过程的分析,笔者认为,构成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多个方面,具体为:作为学习对象的微内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教师、助学者、教学管理者以及主体之间的学习交互,作为学习载体的微过程、微时间、微媒介及微资源,作为学习环境的相关制度、规范、价值观、道德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如图2。

\

  2、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而言,微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传播过程,即教师、助学者、教学管理者与学习者之间借助媒体进行知识信息传递并交互的动态过程。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内部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结构,在微学习过程中,各个要素按知识信息的流动进程而依次承担相应功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层次性与结构性,形成一个四层级的生态结构,如图2。

  微内容是学习活动直接指向的对象,处于系统的核心,构成系统的第一层级,是微学习生态系统的逻辑起点,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围绕微内容而展开。

  学习者和教师、助学者以及教学管理者构成微学习生态系统的第二层级,是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对系统的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习者个体不同的学习差异决定着系统中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之间交互作用,构成系统的心理场。

  微过程、微时间、微媒介及微资漉构成微学习生态系统的第三层级。微媒介和微资源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微过程和微时间是学习展现出来的状态。

  各种学习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价值观、道德感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处于微学习生态系统的第四层级,构成微学习的外部环境。

  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实践结构表现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微学习主体之间基于共同的学习目的而结成一个整体,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针对微内容的学习任务。微学习的过程、时间、媒介、资源为学习的实现创造条件,而制度、规范、价值观、道德感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则为微学习的实现提供保障。

  五、结语

  人类的学习正在不断走向智能化,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应用程序为微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传统的学习相比,微学习过程的即时性、交互性、情境性特征更加明显,微学习生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与协调运作而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当前,微学习的研究重心逐渐从前期的促进学习的发生转向对有效学习及学习方式的关注。如何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途径及策略的深度需求是微学习生态系统运作的核心要义,也是微学习研究的重要方向与内容。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微学习理念下的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DIA130304)的研究成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