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微精品课程
各位上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微课,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开发微精品课程。我们先问一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管是什么开发,什么课程,你都得回归到这个根上,对不对?
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
谁愿意分享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应用、成长、创造、为工作而服务、掌握技巧,解决问题,这些都OK。其实,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所有的答案都可以从这个里面找,成长、应用,就是变化。一个人学了《论语》是此等人,没学也是此等人,那学了就等于没学,所以我只有一个考察你课程的标准,那就是上课前后有没有产生任何变化。
如果没有任何改变,我就觉得没有意义。在座的各位,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很质疑我们现在的一些课程,老师喋喋不休,而学生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其实是巨大的智力资源浪费。在座的各位你们知道中国13亿人口中有多少人在课堂上吗?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答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我们的在校生是2.7亿,再加上社会上这些学生,保守点儿说也有3亿。那么这3亿公民里,在课堂上,有多少处于老师应付学生,学生应付老师的?80%?70%?50%?若按70%算,就有2.1亿,这2.1亿人可能是年富力强的公民。知道吧,如果让这些公民去搬砖,一早上就能搬多少?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讲环保问题,讲其他问题,都没有巨大的年轻的智力资源浪费这么严重,只不过这件事情没有像食品安全那么明显,实际上它是处于冰山下的。回到学习的目的,学习就是为了促成改变,请问在座各位:一个人改变容易吗?
生动的体验促成改变
有一个说法是只有尿湿了,尿裤子的孩子才愿意改变,才愿意主动改变。因为他受不了,否则人是很难改变的。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它作用于一个人的认知,它的目的是让一个人改变,那你们觉得怎么样才能够改变?
有人说有压力、痛苦、愿景等他才会改变。我觉得要促成改变,首先你要先给他一个生动的体验。这几年,我感觉教育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比如说我们先看一个影片《私人定制》,看之后有两小时的体验,体验后我们就会有一点点微妙的变化。
有一个西方的教育学家说,学习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们从概念中获得直接体验,所以我们要给别人一种体验。今天无论是开发微课程也好,课程也好,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你要琢磨,你这五分钟、十分钟的课要给人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没有把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出来,有没有把他们的情感激活,这些很重要。
美国人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研究者对一些肺癌晚期的病人,让医生警告他们说你必须戒烟,否则就没几天活了,然后对其跟踪,看到底有多少人戒烟了。你们猜一下,到底有多少人戒烟?
最终的结果统计是七分之一,什么意思呢?七个人里头只有一个人改变了。这个现象说明一个问题,哪怕是跟肺癌晚期病人讲抽烟就等于加速死亡这个道理,也只能达到使一个人发生改变的七分之一的成效,或者说给他的逻辑偶数只能凑成一个人改变的七分之一。
但是今天,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的老师,在他的字典里认为,讲道理就是授课的全部,而实际上它仅占七分之一。这个巨大的反差就是今天我们的课程不精彩的深层次原因。
那剩下的七分之六是什么?是愉快的体验、情感和行动习惯。也就是说认知行为、体验和情感,这个三角形,在一个人的躯体里,一直是三国演义状态,一方永远打不过另外两方,但是两方合并起来,一定能制服第三方。举个例子,我们说行人不能横穿马路,这个道理清楚吗?道理非常清楚,可我们就是不能治理随便横穿马路的行为,这是我很生气的地方。实际上是因为他还没有随便横穿马路恶果的体验,他有了体验才可能行动。
体验就是要让你牢牢地抓住一个学员的注意力,我很佩服现在的电影,两个小时观看者会一动不动。我们的授课什么时候能像电影一样,能牢牢地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什么叫好课程,我觉得有一个不二标准,那就是你能抓住学员百分之多少的注意力。
好课程的特点
抓注意力很重要,我这几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可以给大家汇报一下,什么叫抓注意力。在座的各位,只要你处于清醒状态,活着站在这里,你的大脑都要工作,对吗?你的大脑皮层、你的前额叶、顶叶、枕叶、小脑、颞叶、大脑杏仁核、海马体、丘脑、下丘脑、脑干,这些都处于工作状态。
现在的问题是,你能抓住这些脑器官中的多少?尽管它们都在工作,但是它们若不干你讲述的活儿,就会干它自己的活儿,对吗?今天我们作为老师,我们的竞争对手多不多呀?太多了,微信、微博、手机就是巨大的竞争对手,更何况还有别的,比如还可以做白日梦,还可以思想开小差。你知道多少人的躯体在你的课堂上,而心不在课堂上?所以抓注意力是个很难的活儿。
真正好的课程,不仅仅要给他一个体验,还要给方法,给方法才能让学员在认知上和行为上都有所收获。抓注意力,给体验,给了方法以后,我们才认为这个课程也许是有效果的。早在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形式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已经没有机会创造更多的理论。因为这些真好的道理都让古人讲完了,你只能感叹你生晚了,对不对?
但是教育工作者们,不要失望,因为给我们留有巨大空间的是讲道理的形式,所以几年前我就说,讲道理的形式比内容是51∶49,形式要略大于内容,这是我拍脑门说的一个定性数字。
没过多久,哈工大有一位教授通过出版社找到我的电话,问我就这个事能不能跟我商榷一下,他认为我讲的讲道理的形式和内容的比不对,我一听他的背景,就赶紧对教授澄清,我说我是搞企业教育工作的,我认为在企业课堂是51∶49,而在院校的课堂上,应该是内容更重要一些。结果教授说,你说错了,我认为企业也罢,院校也罢,形式比内容是80∶20,他比我还极端。
后来我想了想,觉得他想的有道理,因为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七分之一理论的,那么今天我们应该说形式比内容是6∶1比较合适。所以,我们从来都不缺乏讲道理,但是我们缺乏有效的能够触动一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的这个三角形,即能够使人改变的讲道理的形式。
快速迭代法开发精品课程
我们一直走精品路线不动摇,以前我们开发完一门课动辄花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我们做了改变,因为社会变化太快,我们只能用更快的速度才能跟上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课程开发的方法是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法。
开发一门课,没有谁规定第一堂课必须有课程介绍,我们的第一堂课就没有内容,只有当下有关的几个问题。这就像在一个研讨班,每个人既是同学,又是老师,由课堂上的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大家用微行动学习的方式进行研讨学习。研讨的结论可以作为下一堂课的内容。所以我认为课程开发就是上课,上课就是课程开发,不同的是研讨和传述的比重不同而已,可以用这种办法去快速地迭代和演绎。
当你在帮助学员建构认知的同时,学员也在帮你建构你的课程,所以好课程一定是磨出来的,在课堂上磨出来的,只有你不断地给学生上课,你才知道什么方法能抓住大家的注意力,什么样的形式大家才更愿参与,什么样的案例更切合实际。闭门造车半年,不管你花了多大精力,可能一见光都很危险。所以,这是我们这三年一个很大的转变,我每年都会否定一批,甚至可能是去年还引以为傲的东西。当你每年能够站出来否定自己过去的话,毫无疑问,你在进步。
(以上内容根据2014( 第二届) 微课与网络课件开发专业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人: 熊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