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纵深改革谈(收集名家资料加工而成)
一、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
(一)、概念解读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高效率就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是高效课堂的知识指标。高效益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健全人格,这是高效课堂的生命指标。高效课堂本身是想通过课堂革命促进整个教育的变革与突围,是用课堂做支点推动整个教育的发展。
(二)、三个教育理念基本点: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学校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称谓只是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特定的职业称谓,教师和学生首先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存在的。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教育首先要把生和师当人看,然后才能提到职业的问题。长期以来管理者的眼里只有老师和学生,而没有看到他们和自己一样,首先都是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人。只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教师在学校是老师,在家是父母或者儿子,在社会上是一个公民,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学生也是这样,不仅仅是学生,首先是一个儿童,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不仅仅是老师眼里的学生,还是和老师一样的人,有着和教师一样完整而独立的人格,所以教育首先要把人当人看,要尊重人性,而不是当学生看,更不是当学习和分数看,这些都是对人的完整意义的肢解。
过去的教育是在把儿童变成学生,把学生变成学习,把学习变成考试,把考试变成成绩,把成绩变成分数,把分数变成一纸证书。教育已经在这种“极度瘦身”过程中失去了本真,变成了骷髅,它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有血有肉的完整生命个体,而是被这所“工厂”机械化大规模标准化作业加工出来的“机械制品”,甚至这些制品里不光有合格品,还有不合格的残次品。现在需要回到完整的人上来对待教育,学习是生活,生活还是生活,教育即生活,分不开的,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即“人为本”。
以人为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以人人为本,以所有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为本,以所有人的发展为本,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发展。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回归到人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完整的精神世界,独立自由的发展时空中来。然而学生和成人之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是与教师不同的人,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与成人不同,所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成人当成人看,把孩子当孩子看,把每一个人当成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看”。
2、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首先是基于师生关系而言,先有学生,再有老师。当老师也要从当学生做起,道理很简单,就像想当爷爷就得先从孙子做起一样。其实,在学校里,只有能者为师,而不应该有绝对的老师,绝对的老师就成了权威,成了真理的化身。所以在一所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一对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师者亦生,生者亦师,打破截然的师生概念,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所以我们有了学生中的千百个“小老师”,有了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生为本,也是以生生为本,以每一位学生为本,而不是以部分学习尖子生为本。所以我们有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理想发展的教育。
以生为本,还指以生命为本,以生长为本。拓展到生命和生长的意义上来,这里的生命就不仅仅指人的生命,还包括了动物的生命,自然的生命。这些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所以在我们的校训里就有了善待自己,尊重他人,敬畏自然。在我们的行动里就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有了人与人的尊重和友爱,用孩子们的感受来讲大家亲如兄弟姐妹,这些都是在其他学校不可能有的。所以校园里没有打架与谩骂、没有体罚与侮辱、没有破坏与污染,有了阳光、笑脸、朝气,有了笑声、歌声、掌声;就有了人人栽种一棵树,组组承包一盆花,坐看小树的成长,静听花开的声音。按照梁漱溟的观点,文化系统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我想教育也是这样。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相信,一个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人,一定会善待自己,尊重他人。教育的伟大力量一定最终来自于自然的力量,而自然的力量又来自于对自然生命的高度尊重。
3、以学为本
学为本,首先是基于教学关系的重新构建,确立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关系同师生关系一样是一对相互转化的关系,教者亦学,学者亦教,但并不对应师生关系,教者未必师,学者未必生。何为师者?何为教者?能者为师,能者为教。教学关系也不是相伴相生的同期关系。没有“教”存在照样可以有“学”产生,但没有“学”存在,“教”便失去价值和意义。因此学是根本,学是归宿。此外我们把学习定位于自学,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所说的:“我们今天把学习放在教学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在挥公实验中学倡导:“学习就是自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包括学生家长。
“人为本,生为本,学为本”是不可颠倒的顺序。“三本”也是三维一体的,人为本是前提,生为本是目的,学为本是途径。“三本”观是挥公实验中学的基本办学理念,也是对每一个挥中人的基本要求。
二、对教育的再认识
(一)、吴非这样说:“你可以说你以为可以这样做,你可以说你只会这样做,你也可以说有利益需要你这样做,你甚至可以说没有办法,因为有人要你这样做……但是,你不可以说这就是‘教育’,因为这个词可不能玷污。”
(二)、教育即人学:2、人是教育的对象,成人也是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即模范:《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五)、教育即影响: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六)教育即体验:
教育的全部就是一句话:体验!
(七)、名人教育解析: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教育其实不是教,既不是老师教学生,也不是学生教老师,而是与教育相关联的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从教育者的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教育者,反之,每个人也都是平等的被教育者,教育要满足和促进每个人的成长,这个人也包括学校的食堂师傅。
三、对学生的再认识
1、学生是教学的第一资源
2、学生是教师享有同等人格尊严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对教师的再认识
教师角色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是提供学习和生长条件的人;二是一个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包括对学生潜能、思维、学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开发,对学习的开发,对生长的开发;三是一个信念的激发者,让学生遵从内心的召唤,做一个有信仰、有担当的人。
(一)为什么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1.教师是在用教学生的方式教自己;
2.教师在用教学生的那些知识教自己;
3.教师在用教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自己。
我们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成就最为圆满的教育。
(二)学习的三重境界
第一步:学习他人之方法。
很多时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在我们向其他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其教学方法是最为直接最易见效路径,但这仅限于在我们教学经验极其匮乏的从教之初。这时我们可选择师傅教学方法中那些普适性较强的、并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们自己所用,这样可以缩短我们摸索的过程,使我们快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并使我们借助他人的方法找到自己从教之初的自信心。在学习他人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基础等情况,对这些拿来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其效益最大化。
第二步:学习他人之理念。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背后,都有其相应的理念支撑。在不断反复地学习、揣摩、运用和创新师傅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慢慢地从中找到其方法背后的教学理念,并就此理念与师傅进行深刻的交流。每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背后,必然有其正确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善于从已经习得的有效教学方法入手,不断地去挖掘其教学理念,并把这些零散的教学理念经过不断地重新分析、综合、归纳,然后去总结其教学理念的体系。然后,我们再将其教学理念体系与我们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并在以后不断地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心理趋势,要么完全追随师傅的教学理念,要么在师傅的教学理念基础之上形成更加适合自己的科学教学理念,使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论框架,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基。
第三步:学习他人之德性。
学习他人之方法和理念并非难事,难的是学习他人道德品性。“小成靠术,大成靠德。”真正在教学上达到极高造诣之人,不唯方法先进和理念深刻,更在于其高尚的道德品性。一个人德性的优劣决定了他在教学上最终所能取得的成绩,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教育者影响被教育者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可见,我们的人格将决定我们对学生的有效影响力能有多大,也最终决定我们的教学风格,我们的德性是我们教育人生成就大小的根本决定因素。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有其高尚的德性,我们在习其法究其理的同时,一定要在德性上与之看齐,在取得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升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德性迈上更高峰,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师,无愧于己,无愧于教育。
(二)、自我革新的动力是爱与信仰
没有爱的教育苍白无力,没有信仰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哪怕仅仅是为了爱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应该最大限度的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的去创新教育去完善教育。张建平能《为女儿办一所学校》,我们能否为了孩子让自己成为一位德高能强的老师?!
七、我们的努力方向
(一)向规范要效益
1、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为一种性格。
2、只有规范才能出效益。
3、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二)向细节要效益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
(三)向文化要效益
文化将最终决定我们高效课堂改革的成败,决定我们学校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