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平台研究

平台研究

翻转课堂实验:谨防四大误区

2014-11-07 11:22:00平台研究
  翻转课堂进入中小学实验之后,反响热烈,也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差异。  误区一:捡芝麻丢西瓜  理解翻转课堂,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翻转课

  翻转课堂进入中小学实验之后,反响热烈,也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差异。

  误区一:捡芝麻丢西瓜

  理解翻转课堂,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知识在家里,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在教室;二是美国翻转课堂有微视频的配套支持;三是翻转课堂提高学习绩效的依据在于人性化学习理论,包括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和教师在课堂给予学生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三个关键点中,前两点是翻转课堂的形式,第三点才是精髓与实质。

  在实验中,抓住翻转课堂的实质,不囿于美国翻转课堂形式的束缚,创造出符合我国中小学校实际的方式方法,就会成功。譬如,用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至今无一例失败。反之,只抓住微视频一个技术要素,实验围着微视频转,结果实践中困难重重找不着北。

  因此,必须正本清源,抓住精神实质,切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误区二:“山寨”心理作祟

  “山寨”本是经济活动中创新乏力的产物,其根源却在教育。传统教育只重学习知识,不求发现知识,结果创业无措,只善于模仿别人的产品,剽窃别人的科技成果。

  不幸的是,“三寨”心理也存在于翻转课堂实验之中。有的教师老想着有没有翻转成功的课例“借鉴”,不想着自己投身实验去创造一条成功的独具特色的翻转课堂道路。结果,眼巴巴地看着别人一个个地成功,自己却始终只在原地观望。

  因此,必须告别“三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认准方向后大胆实践,才能探索出成功的道路。

  误区三:逻辑错误的偏见

  “技术改变教育”误导翻转课堂实验。人们奢望有谁能够提供可汗学院那样的平台,奢望电子终端变革教学方式,但是,都没有获得成果。

  客观来说,“技术改变教育”这句话,即使语法没有问题,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技术是主体实践的产物,是人脑和手脚的延伸,技术对于变革教育的作用,也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才能实现。离开了人脑及其手脚,谈不上改变不改变教育。如果要想在逻辑上成立,“技术改变教育”就只能是全部结构的宾语部分。需要指出的是,省略了主语与谓语的宾语部分是不能独立构成判断的。因此,准确而言,只有“用技术改变教育”才是成立的。

  “技术改变教育”与“用技术改变教育”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对实践的影响大不相同。“用技术改变教育”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虽然省略了主语部分——“要求变革教育的人”,但是,并不影响“要求变革教育的人”用技术改变教育的探索。而“技术改变教育”则颠倒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不可能取得理想成效。

  摆正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应该在课程上下功夫,在把握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开发微视频,使之为课程改革服务,才能取得实效。盲目地寄希望于“技术改变教育”是不现实的,把技术用于应试教育则将助“纣”为虐。

  误区四:把责任推向客观

  实验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去调研原因,找出对策,而是把责任推向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或者其他客观条件。诸如学生没看视频、希望满堂灌(值得怀疑),家长不配合,学校领导不支持,学生没有终端等。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找到原因,调整工作策略,问题就有可能被化解。

  如果习惯于把责任推向客观,那么,教师是很难得到长进的。不要说翻转课堂实验难以成功,就是传统课堂教学也不会取得好效果的。

  以上四大误区,需要在实践中自觉地避免,做到认清航向,大胆实践,勤于思考,不断提升,方能驰向成功的彼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