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但教学情境创设的效果往往并不取决于创设的方法,而是看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是否相协调,也就是看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实用性如何。没有实用意义的教学情境就如同武术中的花拳秀腿,中看不中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用的较多的方法是导入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以及联系实际法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创设情境,一定要注意所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一致性,情境一定要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所创设的情景一定是学生可以接受的。
导入,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一定会有教师的导入活动,但导入并不一定只有在课前才可能出现。任何一个教学组快,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开始之前,一般都有教师的导入过程。也就是导入不仅仅设置在一堂课的开始之前,更多的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谓“导入”,也就是需要把学生学习的情绪引导到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入境。
导入,并不需要许多语言,也不需要复杂的道具,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立即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种理想状态的作用,这就是导入对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功能。导入的出发点一般有以下几种:集中学生注意,注意是兴趣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出发点;呈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习的具体任务;在新旧知识间建立一种联系,有利于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沟通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课堂教学信息的交流。一次优秀的导入,就是一次优秀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导入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吸引学生注意。注意是学生对某些事物心理上的一种明显的指向,是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人,对某些事物如果漫不经心,不予以注意,很难使他对该事物产生兴趣,也就很难把学生引入教师为此事物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即便是学生本身对教师所要讲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缺少必要的使学生引起注意的导入,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儿童普遍对讲故事感兴趣,当孩子们正对其他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就开始讲故事,孩子们可能会慢慢地一一被吸引过来,造成了某些孩子故事的开始没能听到。倘若教师说一句“孩子们,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情况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
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之一,是学生积极探究某项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可以使学生优先注意某种事物,向往并渴求去认识该事物。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使学生情绪饱满地在教学情境中保持积极状态,教师要时刻注意以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吸引学生,要善于以新资料引导学生,要善于以知识的整合诱导学生。比如,某地理教师在讲授环境问题的时候,曾经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引导到教学情境之中:请同学们算一笔帐,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以900万人口计,一家三口每天买菜至少需要一个塑料袋算,一年大约需消费多少塑料袋?塑料袋自然降解周期约为200年,以人口不增长,消费不增加计算,200年以后每人身边至少有多少废旧塑料袋?学生的计算使他们震惊,震惊的同时,学生已经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启发学生思维。创设教学情境,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思索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追随教师的创意进入学习情境。为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要注意启发得“通而不达”。让学生思索,给学生疑惑。疑而生问,有了疑问学生才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明确学习目标。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学习来讲,学习目标越是明确,学生的学习指向也就越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把学生引入教学设计中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有策略的选择都是为了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就是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比如,笔者听课过程中曾听到过这样的一种导入。学生刚刚上过体育课,一个个满脸通红进入教室安静了下来。上课后教师问学生热不热,学生乐呵呵地回答了一个热字。教师说,我先给大家放一段录像,好让大家凉快凉快。录像中南极洲的烈风暴雪,冰天雪地,海洋中漂浮的冰山,海岸边陡峭的冰障等等出现在学生面前。接着,教师说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明确了学习目标。前面教师对学生的问候,放录像说是为了让学生凉快凉快,都是在为创设情境作铺垫,是在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放录像是为明确学习目标服务,是在为导入南极洲教学内容的学习打基础。
进入学习状态。前几个步骤完成后,学生也就进入了教学情境,进入了学习状态。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任务。这几个步骤并不要求每次导入都具备,有时导入可以简捷得一步到位。或者引起学生注意以后就直接进入教学情境,或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入教学情境,或者在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进入教学情境,或者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时刻引出下文,进入教学情境。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策略。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参与教学过程的组成群体,通过对某些问题的探讨取得新的共识,达成新的思维定势的教学方式。一般做法是任课教师提出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阅读、思考、讨论、争辩,在讨论过程中解决矛盾,促成新的思维综合。
学生新的知识的掌握以及新的观念的形成,源于原有信念与新信息之间的碰撞。学生个体思维成熟的形成,在于分析原有信念与新信息材料之间的综合与差异,寻求适合于自己的结合点,判断采取吸纳与排斥的态度,产生思维的同化与异化,使自己的思维在矛盾解决过程中形成新的信念,达成思想的转变。讨论式教学是完成此转变和寻求此结合点的最佳途径。
有关的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认为,概念化与积极思考,对于习惯与技能的领悟性学习,优于重复训练对习惯、技能和记忆关系的学习,而讨论是促进思考和领悟性学习的最佳途径。讨论是通过交流、争辩等高水平的思维过程探讨问题的途径。感知器官捕捉信息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综合优于单一,交流优于综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讨论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减轻学生对被动性学习与机械性记忆的依赖。因为学生新知识的掌握和新观点的形成,多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过程形成的。因为讨论是传递和形成民主教学气氛的良好途径。所以,通过讨论可以增强师生的民主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可以改变或形成学生的观念;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可以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欲、表现欲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呈示所要讨论的问题或问题群。
通常所说的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三种,即事实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事实性问题是指可以根据课文直接回答的问题。例如:大气环境问题是指什么而言?什么叫做矿产?什么叫做天体系统?农业与工业相比具有什么特征?类似的问题不会引起争议,无争议的问题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解释性问题是探讨教材观点与含义的问题。例如:臭氧层是如何被破坏的?酸雨现象是如何造成的?为什么副热带海区盐度比其他海区偏高?这一类的问题需要学生动脑考虑,需要以程序性的知识去解释论证所要讨论的问题,适于形象或形象抽象水平的学生讨论。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情境中应注意这一类的学生的发言。评价性问题是指学生的观念与教材观点是否相符合的问题。例如:酸雨具有哪些危害?如何治理?南极冰川融化将会给地球环境带来什么后果?汽车尾气污染环境为什么还鼓励汽车进入家庭?这一类的问题多设计学生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属于难度较大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可以无答案的问题,适于形象抽象或本质抽象水平的学生讨论。总结发言时可以安排形象抽象类学生,而让本质抽象类学生补充,期望优秀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问题群是多个问题的总称。需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和扩展性问题。基本问题就是指反映某一核心问题的解释性问题例如:臭氧层被破坏的问题;扩展性问题是指基本问题扩展开来的问题,例如:臭氧空洞的概念,臭氧空洞的形成,臭氧空洞的危害,臭氧空洞的补救等等。
1. 提出讨论要求。
明确讨论过程与要求。提出问题以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分配,向学生明确讨论所需要的时间,学生讨论小组的组成,讨论小组内最后中心发言人的产生方式,那个讨论小组对那个问题准备中心发言等等问题。教师的要求越是明了具体,学生的讨论才越是具有针对性,不至于在讨论过程中一些学生开小差,给教师课堂教学信息调控增添困难。
2. 进行讨论:
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讨论给以指导,向着理想中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控课堂气氛,处理突发事件。教师先由解释性问题入手,从基本问题到扩展性问题,再回到基本问题。学生通过对基本问题、解释性问题和扩展性问题的讨论,使他们对课文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或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探讨,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对不合理的观点不要予以否定,维持民主的课堂气氛。重视讨论过程本身,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的形成。
3. 总结讨论过程:
回顾过程,评价不同观点的价值。实际上回顾过程和评价不同观点的价值都是一种评价方式。回顾过程不是机械地说出讨论的几个步骤,而应形成一种过程评价模式。主要以学生讨论参与的情绪和态度为回顾内容,其目的与评价学生不同观点的价值一致,都是为了鼓励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技能。
通过演示法创设教学情境也是地理教师常用的一种手段。演示是以教师的操作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观察分析为信息传播方式,教师边操作,边讲解,以求使学生感知表象、建立概念、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地理演示具有模拟教学情境的功能。比如,以三球仪演示日、月、地的天体运动形式,以地理录相的形式演示宇宙空间天体系统的运动规律,人生不易亲身观察的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海啸等,人的肉眼不可能观察出来的内力作用的造山运动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模拟出来。虽然演示多以教师的操作为主,但也不排除学生的参与。学生注意的指向,兴趣的投入,积极的参与,知识的获取无一不吸引着教师对此方法的利用。又由于这一类演示真实感强,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尤其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支持的今天,利用演示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已经非常普遍。
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是很多很多的。一位地理教师一节课的时间就可能有几种方式创设自己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只要肯动脑筋,每一位教师都会创设出自己理想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