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平台研究

平台研究

窦桂梅:理想课堂:“理”“想”并蓄

2014-12-07 13:07:00平台研究
  我这个语文教师,一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自然爱咬文嚼字。所以,我就从“理想”这两个字谈起。  “理”字当头  先说“理”字。理字可以组词为“理念”。现在我觉得

  我这个语文教师,一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自然爱咬文嚼字。所以,我就从“理想”这两个字谈起。

  “理”字当头

  先说“理”字。理字可以组词为“理念”。现在我觉得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怎样把更好地转换理念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因此,理念要具有“理性”。“理想的课堂”在我眼里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来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海市的蜃楼。

  那么,这种理性究竟表现在哪儿?我想谈三点:第一点,不管教什么学科,我们都要在课堂上完成。那么,你首先要知道你的课堂的学科姓什么。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是美术课还是体育课?就像弄清你的性别是男的女的一样。别弄成男不男、女不女。

  就语文课而言,一定要充满浓浓的语文意识。如果实现不了对语言文字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无功。以我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在“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对于圆明园的情感的跌宕变化以及思考的深入,来很好的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训就是这堂课的特色。而且,语文意识的培养是“盐在汤中”的涵养。比如,引导学生用成语来形容圆明园拥有的辉煌;启发学生用“是……也是……”句式概括圆明园在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的地位;把课文中“有……也有……”、“不但有……还有……”的句式进行二度开发——将圆明园被毁的、原来拥有的,现在变成“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但没有了……还没有了……”的创造。当圆明园留给我们的,只剩一片废墟的时候,还把整个课文进行了改造——进行篇章训练的同时升华痛心、痛恨之感……可以说,这堂课时时处处有语文,感情和思想是在语言本身魅力的基础上生成起来的。另外,教师本身也是语文。像我在教学中眉飞色舞的动作,是一种语文的表达和启发。我的语言感染,努力达到文学性和启发性,乃至上升到文化的味道。当然,还有恰当的运用课件等等。总之,让这些因素在语文课堂上锦上添花。这就像给人美容、给屋子装潢一样。所以,面对今天的改革,我们要理性的认识到:任何课堂,该改变的必将会改变,不应变的永远也不会变。

  第二点我要说的是,理性的一条重要的标志,是要实实在在。无论你怎么创新、无论你怎样热闹,给孩子们的能力、情感、思考等,最终的结果是要沉甸甸的,要他们必须有真实的收获。

  现在孩子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他们的负担太重了。我们的课堂不能课内压担重重,课外负担垒垒。我们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要让孩子在课堂上的单位时间内,得到应有的生命的厚重。因此,在涉及到我正研究的“主题教学”时,我尽量追求大容量、大密度、高质量。而且这一切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听到好多课,下课前老师总是留一大堆的作业。你想,学生回家还要练琴、画画、学英语,不光是完成你的作业,还要完成其他学科的,他们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你想象过吗?再比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总是强调朗读——这没有错,但有时候我们是为了读而读——齐读、范读、傻读、呆读。读已经泛滥。语文也要随时代而发展。现在的生活太精彩了,网络时代,大家可以更加“白话”,不必像古人那样省纸、推敲。有些时候,我们不需没完没了的咏吟,因为还有那么多精彩的片段、书籍要我们去略读、去浏览、去收集、去整理——想想,这些能力我们怎么培养?该读的要书声琅琅,不该读的要静思默想,该范读的就范读,该精读的就精读,该略读的就略过,哪怕有一个字没有读准啊!所以,做教师的,就看你到底给学生多少本事,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上应该获得的东西。再比如说语文的训练,语文的训练怎么样能够实实在在?就拿对“任意毁坏”的理解来说吧,经过引导,沙洲小学孩子的发言太精彩了。通过“砸、踹、踢、扔,打,摔”等等生活的体会,用换词的方法懂得怎样叫“任意毁坏”。这样一来,这个词的训练就砸牢落实了。如果认为这堂课没有动笔,留下了些遗憾,其实这完全可以安排在下一课,进一步讨论“圆明园到底该不该重建”?写成文章,当作辩论材料,还可以就圆明园的体会写写你心中的感受,怎么体会就怎么写。

  我觉得理性的第三个特点,是还应该拥有遗憾。这人长得太完美你肯定无法形容,因为没有特点,你抓不着。其实这样的人也不存在。有的人不完美,但他保证能你记住——像我这样的,不是最漂亮但有特点,鼻梁很高,眼睛很水泠,再看我动作、声音,就是典型的北方的中年妇女。不像你们南方小桥流水,女人也柔美文静。我有我的特点——特点不等于是缺点。在你眼里是缺点,在我眼里是特点。这就好比课堂。一个不完美的课堂,就好比一个不完美但有特点的人。人哪,不要把这个“理想课堂”疯狂了到极至,这是很恐怖的。所以,教师怎么样自我认识自己的课堂太重要了。刚才王军老师谈的三点:驾驭能力、探究能力、亲和能力。我就想啊,我有哪条,哪条最出色?哎呀三样加起来真不行。就说这功底厚吧,我自我感觉我不如薛法根老师,各位请原谅我拿他来作比较,因为他和我都是特级。高万祥是中学的特级我就不举例了——男人和女人不一样,这个薛法根比较内向,我更感性一些。蒋雯丽在《温暖2004》中讲,女人感性了很天真也很可怕,我就笑得不得了。好在后面她还留了余地——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别失去自我。再比如说亲和力,我太遗憾了没有听我身边这位特级徐斌的课。但是你一看他的脸就面善(众笑),微笑迷人。我相信在他的数学课上,孩子与他一见就会钟情,“火花”一下就擦出来了(众笑)。不过,我琢磨琢磨自己吧,有激情。但有时候哪个激情啊,会变成体力活(众笑)。我现在还年轻,我自己感觉也很年轻。我总是在想,怎么样能把我的激情,我对教育的执着,化作我内在的一种精神。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白发苍苍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再在你面前上课的时候,大家再感受我,可能还是激情,但已经变成一种气质。这就意味着一个教师还要成长,这就意味着一个教师有不足,有遗憾——这样,你才有向上飞升的空间。有了遗憾的课堂我们才觉得它润泽,那个完美的课堂啊,就像那太完美了的人,你觉得他不可接近,是个假人。

  其实,这个“理”包含的内容很多。我想,只要我们讲的在“理儿”,我们做教师的,就会用理性的理念看自己的课堂。

  “想”跟其后

  说到这个“想”,要组词那可就多了,什么“想象”、“想法”、“思想”啊等等等等。就我自己的理解,我把这个“想”理解为一种思考。这也许是理想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翅膀,还可以理解为像刚才张家港实验小学校长说的“智慧”。

  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无论如何最后要给孩子们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说明他在思考,有了欲望说明他有了进一步想探究的热情,渐渐就生成了自己头脑中的智慧。

  我在想,我们的课堂怎样让她既有“厚度”——语文的扩展,还要有“温度”——情感态度,更重要的还要有深度——也就是我们的思考。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有一个误区,包括我在内,我以前上课一般停留在感情的层面上。我虽然能上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各种课,但爱激动。记得讲《葡萄沟》,要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学生跟我陶醉得不得了。我当维吾尔族的阿姨,戴了个小帽,倒挺像,进行口语情境的创设,学生竟然哭了:“维吾尔族阿姨,你不要走好吗?”但是,你想想,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讲的那样,人一激动,大脑爱麻木(众笑)。你想想课是很感人,孩子是挺激动。不过中午一回家就把我这“维吾尔”忘到后脑勺:“妈,咱今天吃点啥?”不怨学生,是教师没有给孩子深深的、余音缭绕的沉淀。

  所以我们现在的课,有的时候是给我们语文教师说的。我们的语文课不要光停留在感情上。理想课堂的这个“想”,心在下面,就是一定要有心里的想法,这是太重要了。说句老实话,我们语文老师有点毛病,总爱自我陶醉、激情演讲。所以我的课要变。小学教师不能小,不能光停留在文本和参考书那一点点最原初的东西上。我上的圆明园,最后是“走出圆明园”——我为什么要“跳出”这个台阶,就是想打破原来教学的两步曲:先是圆明园辉煌时候的那个激动,然后一下子就毁灭了,于是放电影,接着问学生:“面对圆明园,你想说什么?”学生说,我恨!“雪我国耻,振我中华”一番口号响起。在这一次次“爱国”的呐喊中,一个个愤青就这样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上培养起来了。

  也许你认为这个“走出”太深,揭露当时的真相不太好。我琢磨,我们不是高中课堂,我们也不是大学课堂,但我们要种上这颗思考的种子,所随着年龄的增长,种子慢慢扎根发芽……可见,我们的课堂应该想办法,在种上语言文字的种子的同时,也种上透过这语言文字、背后藏着的东西。这堂圆明园,我在想怎么样给孩子们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所以不能讲完了两篇文章就完事了,你更应该引发思考的活水让学生再去读书、再去思考,这就是学语文最重要的目的。

  所以,理想的课堂这个“想”字应该是让孩子有智慧、让孩子有大脑、让孩子真正的学会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把这“理”字和那个“想”字加起来,可否用德国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的一句话,作为迁移、作为一种比喻,来说明我们的语文课应当变成有理性、有思想的哲学意味上的课堂。那就是——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反复地品位、思索它,它们就日日增新,有增无减地让我产生敬畏和赞叹。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