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平台研究

平台研究

课堂提问艺术(下)

2014-12-15 10:27:00平台研究
  四、课堂提问序列及对策:  施良方教授认为,课堂提问“是反映课堂师生互动的行为,是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行为链’”。这个回答“行为链”的“链节点”主要有四个:组

  四、课堂提问序列及对策:

  施良方教授认为,课堂提问“是反映课堂师生互动的行为,是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行为链’”。这个回答“行为链”的“链节点”主要有四个:组织----诱导(发问)----回答----反应(评价)

  据此,落实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序列为:发问----侯答----叫答----理答。

  1、发问

  除了以上所论及的有关“发问”的诸多问题之外,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着重指出:

  ⑴问题的难度和认知水平:教师发问的问题难度和认知水平对学生成绩有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低难度问题有效;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高认识水平更有效。为此,针对目前教学中课堂低认识水平问题比例较高的实际,应提高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因为研究证明,高认知水平问题对学生成绩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听课、评课中,应分别对高认知和低认知水平问题分别作出统计和评价,区分问题的有效度,以此作为课堂教学评估的依据之一。

  ⑵问题的清晰度: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回答问题或回答所能达到的水平。问题设计,应尽量避免用语言结构复杂的、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化的语言。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的模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措辞精炼,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以达到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⑶发问次数: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教师高频率发问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般说教师能围绕学业问题高频率的发问,是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表现,二是频繁发问的教师,采用有意注意不断的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注意力适时高度集中,这就是积极作用的所在。发问次数很难用具体数字量化,它与问题认治水平高低有关,认知水平高的问题,所用的侯答、讨论、归纳的时间也多,一堂课问答的次数也就相应减少;反之,问答的次数就越多。

  2、侯答:

  侯答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前的时间(也称侯答时间Ⅰ)和学生回答后到教师对回答作出反应之前的时间(也称侯答时间Ⅱ)。

  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发问,最多可达10-12个问题/分。侯答时间通常在1秒-3秒之内,有的甚至不足一秒。有一项实验证明,教师的侯答时间Ⅰ增加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其次是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而当侯答时间Ⅱ,由通常的1-2秒调整到3秒以上,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这种变化有益于学生集中注意,提高成绩。

  如果教师叫答“非自愿回答者”,这位学生没有说话,教师也应等待,直至学生给出实质性回答;或请求帮助,或要求教师进一步解释所提的问题,或直接说“不知道”。如果侯答时间过长会对课的连续性造成威胁,这时可适当缩短侯答时间,及时采取理答。

  3、叫答:

  在课堂教学中,叫答集中表现在叫答的方式和叫答的范围这两方面。

  研究表明,按一定的型式,依次请学生回答,学生可预知的规则叫答方式要比教师随机叫答方式效果好。因为规则叫答方式使学生有心里上的准备,有利于集中注意。随机叫答往往倾向于个别好生,这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研究同时也证明,叫答范围越广,教学效果也越好。所以教师要适当控制自愿回答者的叫答,保证大多数人回答问题的机会。有一项调查发现,在叫答所有的学生情况下,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专心行为,较少测验焦虑,学业成绩也较好。

  叫答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⑴好差兼顾式;⑵男女搭配式;⑶情况相近式;⑷角色扮演式;⑸教师指名式;⑹学生(小组)推选式;⑺呼喊学号式;⑻座位顺序式;⑼四角开花式;自告奋勇式;⑾齐声回答式

  4、理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有以下几种行为:

  ⑴积极反应:如口头表扬或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教师表扬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怎样理解受表扬的原因,如果学生认为只有能力差的学生才会受到表扬,那么表扬就会失去有效性;如果表扬太频繁,也会失去它的价值性,尤其对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

  ⑵消极反应: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有表示赞成、否定、批评、训斥等。在一项有关教师的批评中,往往与学习相关的正相关系数远远小于负相关系数,这样就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特别是低成绩的学生)今后应答的积极性。

  ⑶转问与探问:转问与探问是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确切的情况下,教师所做出的反应。转问就是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这种发问不是原提问的重复,而是提供回答的线索予以提示;或是将原问题进行分解,简化为若干小问题;或是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等等。给学生以启发,以达到正确回答为目的。

  ⑷再组织:再组织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概括,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这样可以避免班上某些学生将应答中的某些错误回答当成正确回答。

  五、提问艺术举隅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具有高深的学问,懂得教育的规律,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那么就能把课上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艺术。

  现就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提问技巧,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举隅说明。

  1、疏理式提问

  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揭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教例】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要求学生通过人物、情节、环境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以及作者的艺术技巧,提高小说鉴赏的能力。为此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⑴作品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夏瑜还是康大叔?

  ⑵康大叔是什么人?为何人们都对他恭恭敬敬?文中黑衣人和他是否是一个人?

  ⑶夏四奶奶既感到儿子是“冤枉”的,为什么上坟时又感到“羞愧”和“踌躇”?她的政治态度究竟怎样?

  ⑷小说为何以“药”为题?“华”、“夏”两家的姓氏有何含义?

  这几个问题是课文要解决的重难点,可以促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这种提问即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2、揭疑式提问

  学生阅读往往一扫而过,因而往往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就肤浅,揭疑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生疑”。当学生学习时,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例】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学生阅读时,往往对题目一扫而过,不予深究,然而这个题目正揭示了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也是解读此文的一把钥匙,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可设计以下提问:

  纪念的目的是为了不忘却,那么题目中“为了忘却”与“纪念”是否矛盾?如何理解“为了忘却”与“纪念”的含义?

  【教例】《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这些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3、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也叫曲问。欲问此,先从彼开始问,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回答曲问时,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比直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教例】问曲答直。《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对“且”字的解释,不用直问“‘且’是什么意思”,而改用曲问:“愚公多大年纪了?”生答:“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生答:“‘且’”。

  【教例】问误答正。对鲁迅小说《药》主人公的理解,教师发问:有人认为小说中写的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药》这篇小说华老栓写的最多,他是否就是主人公。你同意吗?为什么?

  通过提问、讨论,大家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是以作品中写多少来决定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夏瑜而不是华老栓。

  教师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看法,让学生通过思辨、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例】问虚答实。鲁迅在小说《药》的坟场一节中,写到华大妈看到的夏瑜的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圆的坟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自称:“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那么,“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4、辐射式提问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例】鲁迅小说《药》,它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严肃的主题,为了弄清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若干小问题:

  ⑴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

  ⑵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⑶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⑷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

  5、创造式提问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

  【教例】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辛劳白费时,她该怎么办?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

  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再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6、比较式提问

  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在教学中往往运用对比、类比、分析异同等方法提出问题,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例】在教《六国论》(苏洵)时,可问:苏辙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了秦灭六国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

  在教《答韦中立师道书》时,可问:柳宗元《答韦中立师道书》和韩愈的《师说》,两文有什么异同?

  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再求同寻异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7、激将式提问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进行的激励性发问。

  【教例】在教《诗经.伐檀》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问:“我们刚才的思想内容分析,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反映了奴隶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一种反抗,谁还能根据诗中的美景,劳动所获的丰硕等,说出一种新的解释?”或者问:“《诗经》中的‘国风’大多是爱情诗,你能根据这首诗,从爱情诗的角度去解释吗?”

  除上文提到的七种提问艺术外,还有“情境式提问”、“剥笋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演绎式提问”、“追踪式提问”、“铺垫式提问”、“质疑式提问”等等。根据教材的需要,能正确设计问题,教学中适时提出问题,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

  研究课堂提问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一堂课来说,还必须注重开讲、板书、节奏、课堂结构等方面的艺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成学生在教育、教养和发展方面,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力求从最优的角度来完成实现课堂教学的总体设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