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正能量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表现力,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网络技术给我们学校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全校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的研究中去,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效益
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常规教学难以讲清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和及时有效的反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笔者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实践,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教育技术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个别化体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产生“共鸣”。
1、虚拟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场所,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和兴趣的提高。以《长城》教学为例。课堂教学开始时,老师即以一个虚拟情境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大家喜欢看电视吗?今天,我班一位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电视栏目,你们想看吗?”虚拟节目主持人----这位同学走上前台,结合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介绍了长城的辉煌历史。随后,“主持人”请大家以科学家的身份,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学家”问:“为什么说长城是祖国文化史上的精品?”2、“建筑家”问:“为什么说长城是建筑艺术的精华?”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身份,刺激了学生的需要,优化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喜闻乐见,自然积极地投身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情境的创设不能单一地满足“教”,在更大程度上应该促进“学”。
2、合作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利用网络技术教学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实践时,一方面要利用人机交互功能,在估计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环节设置“友情提示”或“帮助”键,灵活地将自主探究、亲身实践过程加以分解。假如还有困难,可通过语音系统请求个别指导或帮助,以“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推动学生自主实践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点播功能,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或设计在大屏幕上展播,组织学生分析、评论同伴的思维成果,或评或改,加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实效。
3、质疑问难崇尚真知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一个善于质疑的学生思维往往具有科学的求实态度,因而表现出对学习的习惯性反思、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思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和鼓励的。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消除学生提问时害羞、畏惧的心理。学生通过文本将自己的问题输入教师主机或发布网上,而不用公开自己的姓名。教师收到信息后,可根据所提问题灵活处理。如问题简单,可直接作答或提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如复杂化的有价值的问题,更多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坦诚、执著的健康质疑心理品质,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草原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美丽的小丘”“我看到了群马疾驰。”……音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草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教育技术教学化静为动,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体积的单位的换算》时,传统的课堂往往出示一些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操作一下。以揭示单位间的进率为例,通常教师准备好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等,再让学生操作。这在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引入课堂之时显然是有效的,而今天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其优势就更为明显,效果就更好。一开始屏幕出示实物图形,动画演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1000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从而得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也得到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学生的猜测得以验证。化静为动,课堂出现了几分灵动,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
在学生思维产生阻塞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图像或动画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拓展思路,激活思维。通过展示问题的现实情景,能把抽象隐蔽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就易于弄清算法和算理,老师少费口舌解释,学生学得轻松明白。
三、利用教育技术教学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它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发散思维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而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环境。与此同时,教师利用网络监测系统,对学生进行及时监测指导,最后通过请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点评,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英语日常用语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避免使教学活动局限于课本里的知识,就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课本以外的丰富有趣的资源,将课内延伸至课外。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虽然其中有些单词和语法现象学生没学过,但由于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能力强的学生完全有可能接受。在上课时,可以提问学生,假设你们到国外不认识路用英语问路该怎么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计算机网络寻找答案。使学生了解到原来问路可以有这么多种表达方式。由于发挥了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参与,避免了一两个优生占领课堂的现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利用教育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
放眼未来,学科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学科进行整合,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信息技术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小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随着多媒体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
附: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学段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
(2)、孙杰远主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