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平台研究

平台研究

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2015-01-22 14:46:23平台研究
  内容提要: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2011》,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过程和学业成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课程学习评
  内容提要: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2011》,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过程和学业成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学生学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又因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学习的不同方面而不同。其中,“论文/报告写作”对文科和社科学生学习的影响大于对理科和工科学生的影响;“教师反馈”对文科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投入的直接效应最大,对其学业成果产生的间接效应也最大;与考试相关的“考试内容”和“成绩排名”对理科和工科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投入的直接效应均大于对文科和社科学生的直接效应。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实施不同的课程学习评价。

  一、引言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课程学习评价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国外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情境下,课程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体验和行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影响。[1-2]较之以往,当今的本科生更加注重将自己的学习努力置于课程学习评价的基础之上,他们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重点都是基于对评价的理解,即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学习什么内容可以拿高分,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方方面面。[3]所以,只有改变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引导学生的学习。[4]

  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10年的时间迈入大众化阶段。这样的飞速发展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的担忧,也使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理念和实践过程存在不少的问题。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状和发展需要,通过构建适合并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那么从什么角度入手能够构建真正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价体系呢?本研究认为,应从学科入手,因为大学中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基本上是按学科进行‘的。不同的学科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业表现、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人格塑造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5-7]比格兰[8]和布拉克斯顿[9]从范式强弱(即不同学科的发展阶段和专门从业者对所从属学科文化的信仰与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对应用程度的关注和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分三个维度,将学科划分为强范式硬科学与弱范式软科学、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生命科学与非生命科学。笔者基于不同范式和应用与否的学科的知识、组织、从属群体等特征,将本研究涉及的学科归为四大类:文科(弱范式纯学科)、社科(弱范式应用型学科)、理科(强范式纯学科)、工科(强范式应用型学科)。

  本研究将探究现有课程层面的学习评价方式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施课程学习评价的情况,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高校还可据此对不同学科的学生群体实施更为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二、研究设计

  为了深入分析不同学科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以及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了笔者构建的“课程学习评价作用机制模型”[10],如图1所示。

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图1 课程学习评价的作用机制模型

  模型中包括五个外因观察变量,分别是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的激励程度、考试内容、论文/报告写作、教师反馈和上学期的成绩排名。其中,教师反馈作为有效教学实践之一[11]及课程学习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12]。已有文献详尽地分析了反馈的性质、类型、时效性、作用等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13-14]尽管本科教育领域中关注较多的是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何对学业成绩打分,不同学科的打分模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分数是否膨胀等问题[15],但有研究也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已有成绩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会产生显著影响。[16]本研究分析了学生自我汇报上学期成绩排名对其学习的影响。

  模型中还包括三个反映学习过程的中介潜变量(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投入)和一个反映学习结果的内因潜变量(学业成果)。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界定借鉴了“学习动机和策略量表”(MSLQ)[17]。学习行为投入特指在具体的课程评价情境下,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的学习行为投入。[18]学业成果包括认知、能力和自我认识三个方面。[19]

  模型中的实线箭头假设课程学习评价可直接影响学生内隐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外显的学习行为投入和最终的学业成果;虚线箭头假设课程学习评价可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果。本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为《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2011》。2011年的数据采集使用了两阶段抽样设计法——分地区分层随机抽取36所院校之后,在高校内部随机抽取51800个样本。总体上看,本研究所选测量指标在各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及其组合信度都很好(见表1),可以用于更为复杂的分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