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平台研究

平台研究

解构微课程,让员工爱上学习

2015-01-30 17:28:10平台研究
  一门微课程设计好了之后放在那里就是按照教学设计师的意图设定的静态结构的存在,但是学习者未必会有和设计者一样的结构,对学习者个人来说是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学
  一门微课程设计好了之后放在那里就是按照教学设计师的意图设定的静态结构的存在,但是学习者未必会有和设计者一样的结构,对学习者个人来说是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学习任务如果和结构吻合是好事,如果不吻合那就太痛苦了,很多学习者很可能还没看到有用的地方就关上了页面终止学习任务了。
解构微课程,让员工爱上学习

  新华字典就有一个严谨的结构,用户需要认证学习才能掌握使用方法(也就是了解字典的结构)进而完成查字典的任务;儿童识字卡也没有自己的结构,甚至可以一页页拿下来,同时儿童的任务也是最简单直接的,认识一个字和另一个字都是独立的任务,不需要建立联系。

  这个方法实际上把我们从执行阅读任务依附于书籍结构的习惯中解放出来。书籍的结构和读者的任务是可以不对等的,你愿意读哪一页就哪一页。这可以类比到微课程的结构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课程都是按照固定结构上线的,学习者在使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确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任务,这就是为什么学习后台常看到:XX知识点在第几节讲解的?从哪里可以搜索到XX资料啊?这类反馈的原因。因为学习者不关心你是什么结构,只要学习时他看不到想要的就会抱怨。

  作为教学设计师要最优化的解决微课程结构与学习者任务之间的关系。如何优化?我们先理解一个微课程结构是个啥;再来看看被解构的微课程如何组装起来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第一、解构微课程

  教学设计师都知道目前“微课程”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有短视频、H5页面、小动画甚至是小游戏。这么多的呈现形式,这应该怎么做呢?那么我们来尝试站在“课程”这个角度宏观和微观的看一下。

  从微观的角度,微课程的世界其实是一些将学习内容碎片化,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某个小技巧或者知识点,而这个学习点在工作场景或者学习场景里面是需要的或者学习者希望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找到。

  从宏观的角度,微课程是一系列技能型或者观点型的知识点的集合。它们的特点是不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来学习掌握,只要看过就可以使用。

  这两点组合在一起,再加上适合的呈现形式。每个知识点自身的内容、画面、操作甚至小作业就是一个有序的组合,这样就形成一个封装好的模块,这个模块对外以节点方式联结,多个模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结构化的微课程。

  这里举一个埃菲尔铁塔的故事:埃菲尔铁塔,组成零件有18038个,重10000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个,设计图纸5300多张,其中包括1700张全图,在18世纪的时候施工仅用了2年2个月。因为事先严格的编号,施工过程没有做过任何改动。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微课程设计时,不要担心它的复杂,并不是复杂,而是由此带来的混淆状态和无条理性让我们担心,微课程能复杂过300米高的铁塔吗?

  第二、重构微课程

  微课程解构后的各个模块及内容、画面、操作如何通过组合来更好的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师发挥的地方之一。

  常用的手法是学习者研究,去研究自己设想的目标学习者,其实获得这些数据和结论后要用在结构上同样需要费一番心思,相当于准备了做菜的材料和知道了吃饭人的口感偏好之后如何把菜炒出来。

  1、让学习者决定模块间的组合与穿插。

  卡片分类法就是一例,一般视频网站的各个模块归类时就用过,微课程在设计操作布局时,有时侯过份强调一致性、统一性,会忽视学习者任务的随意性、连贯性,学习者有时不想连续在一个模块上学习,会跑开到其他模块,这个时候可以便捷的到达,总没人希望必须退出重新进入吧

  2、微课程上线之后还需要对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很多企业里面的课程上线之后就放在那里,几年都没有变化。但是现在的知识不断在更新,很多以前的内容在之后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师在开始时可以考量到修改的可能性。

  其实不管是解构还是重构微课程,都需要时刻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的:勿忘初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