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平台研究

平台研究

信息技术呼唤教育新形态研究

2015-02-28 11:55:09平台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而有所改观便是其中的表征之一

信息技术呼唤<a href=http://www.succedu.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新形态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而有所改观便是其中的表征之一。如今,怎样使教育发展顺应信息化时代“步伐”,成为不可忽视的话题。

  日前,由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组建的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武汉召开协同单位会议。与会学者就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挑战进行了深入研讨。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纵观教育发展历史,从农耕文明的口传教育到印刷术发明后的文本教育,再到两次工业革命后的规模化、标准化、大众化教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触发”了教育变革。有鉴于此,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亦不例外。

  教育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周洪宇认为,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给我国教育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主要是因为人们如今的学习、生活已经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信息技术“催生”出教育新形态。

  “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变革,是教育形态和流程的重组和再造。这对于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师培养等产生了全方位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解释说。

  论及教育信息化的优长,杨宗凯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越来越扁平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大城市的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同步传递到偏远地区,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不无裨益。

  避免制造区域教育“数字鸿沟”

  当前,信息技术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缩短了知识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周期,有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使知识的生产、应用、传播呈现出空前的速度和规模。

  杨宗凯告诉记者,2012年,国家制定出台了我国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相关文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教育专项督导内容。这都表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尚处于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初级阶段,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比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教学环境亟待改造、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多头管理、缺乏协同等。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则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历经了以建网、建库、建队伍为主要标志的、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大量信息化建设投入并没有带来教学的明显变化,信息化时常处于演示状态。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不容忽视。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进宝看来,避免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因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产生“数字鸿沟”也至关重要。为此,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需要集成创新

  如何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突破发展瓶颈呢?

  周洪宇认为,我们不仅要变革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还需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等,尽快向个性化、分散化的远程教育组织形式转变。

  杨宗凯建议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未来教育新形态。一是政府、研究机构、学校、企业等各主体深度合作;二是从政策战略、理论模式、资源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学科协同;三是从学科理论创新、信息技术开发及新型教育平台构建等方面共同发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集成创新的过程,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信息化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珠珠表示,2012年以来,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形成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构建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应用模式“班班通”,该模式旨在更好地集成云计算技术、智能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等,推动大规模、常态化的多样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

  杨宗凯还强调,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后,真实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交织而成的教育环境与传统教育环境截然不同。推进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但要从原理上分析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机制和模式,还应开发各学科资源的工具、发掘教育信息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要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审视这一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