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学原则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超越因材施教就是重视学生新思想和新方法,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新的教学原则解释。下面就这新的教学原则我的理解是:
1.相信、信任和欣赏学生
未来每一名学生都将找到他自己,都将成为各类人才,他们将会认识自己,奉献自己并且发挥出他们自己,这样的观点非常类似禅宗“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
在这样的原则下,每一名学生作为潜在的“佛”、不同的“佛”都应当得到来自教师内心的尊重,都需要静静地聆听,与他们对话,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支持他们的选择、变化,并且欣赏他们的现在和未来。
得到每一名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会处于何种状态呢?是快乐的,是自信的!
2.去除框架,不去判断学生之材
去除框架,不去判断学生之材,呈现出道家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就会允许学生多方面自然地成长和发展。
这意味着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自然而然不能以单一维度——比如单一的智力发展维度对全面发展中的学生予以匆忙的武断,这自然意味着学生综合评价范式的逻辑应当改革。
3.师生平等
新的教学原则中,学生在逐渐地发展,学生也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师生是完全平等的。
学生有崭新的头脑和超越范式的思维,当教师认为学生与自己平等时,空去了权威的身份,常常会受到学生的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有时会自由地生长,更容易提出超越范式的新思想。
在这样的观念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继续成长,他们一起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师生交往中寻找自己。
4.挑战
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朝向学生变化的,甚至超越教师想象力的未来,在教师努力不去判断学生之材之后,教师努力给予学生足够挑战。
这些之所以称为挑战,是其要求超越当下的一般背景,也可能是问题本身当下并无答案。
给学生挑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重要的方法。以激发和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从而自己获得所谓“顿悟”。
5.宽容
宽容并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在这里特指一种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宽容。
当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对一个问题的“标准”解释时,这种解释要么符合既有知识范式,要么是教师创新的个人观点。
这时如果遇到学生新的、与教师所传授不同的观点,并且学生的观点有着基本的依据并且态度认真,这时需要教师格外的宽容。
这种宽容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认真倾听和严肃探讨,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而非处罚,比如给学生判错和扣分。
第二,对失败的宽容。
宽容同样表现为对失败和错误的宽容。
真正的创新活动意味着解决人类整体还未知的问题,对于这类真正未知的问题而言,解决的可能方向是360度的,其中可能只有一个方向——也就是1度的方向可能正确。但要找到这1度的正确方向非常困难,理论上失败和犯错误是必然的。
这意味着在哲学层面、在社会文化层面必须宽容和鼓励个人失败和犯错误,因为鼓励犯错误才能鼓励创新!当然,在创业领域道理也是一样。
在教育领域建立这样的制度和体系困难更大。
从这一角度反思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的考试,我们的考试评价基本逻辑是相反的,学生犯错误就会被扣分,这意味着某种处罚,所以我们教育体系最核心的逻辑就是不鼓励,反而是持续处罚学生犯错误,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并强化他们“正确”的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让他们像惊弓之鸟一样害怕犯错误。
我们的小学中,学生写字笔画超出一点就要被扣分,每次考试学生成绩不是一百,家长和学生都被一层阴影笼罩,家长也发展成了“惊弓之鸟”。
我们如果以范式描述既有知识体系的核心,这样的考试就是在强化范式陷阱,强化一种对于犯错误的恐惧心理,这是与创新截然相反的逻辑。
第三,对学生不同于教师(家长)发展目标的宽容。
要求教师(家长)不去判断学生之材,适度空去对学生现在和未来培养目标的判断其实是困难的。
当教师(家长)发现学生有与教师和家长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发展目标时,教师和家长需要努力保持宽容。
教师和家长常常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如果他们对过去的经验特别是有时成功的经验过分执著和强势,就会把孩子未来的发展限定在自己想象力和经验的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的想象力和经验是有限的,停留在过去因而非常容易过时,这使得孩子注定难以成功,因为未来孩子成功的标志就是他们超越父母的想象和经验。
宽容原则的应用有其范围,例如不建议将其扩展至道德和伦理层面。
6.生成意义
英国数学及哲学家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使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生成意义,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
生成意义的另外重要性在于,信息(information)的数量是极其庞大的,我们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图书馆找到,但信息不是知识(knowledge),不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只有经由生成意义,信息才能转变为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有意义的个人知识。
生成意义与动手试验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动手能够立即看到自己动手的结果,看到其效果,于是能够生成意义,导致积极的个人持续学习。
7.支持学生的自我学习
教学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教什么不再那么重要,学科知识的内容成为当下教育的媒介以及未来学生的背景,但不是目的。
与此同时,学生选择学习什么变得更加重要,因为选择基于学生现在的内在动因,并且有可能如乔布斯的书法课一般在未来被串联起来,生发出超越想象力的意义。
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有时产生的与常规教学计划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特别支持。
8.建立新的教学成功观念——超越教师
什么是成功的教学?什么是优秀的教师?
建立新的教学成功的观念并不容易,但却是必须的,这种新的成功观念如果能在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心中逐步确立,会导致新的学习、教学和教学管理,才能导致创新人才的泉涌。这是值得期待的。
9.学科知识没有那么重要
教育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旅程,其中课程教学以及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对自我的寻找而言,是重要的吗?
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教,教的内容是什么?德智体诸方面的内容,其中的核心在现代学校是学科知识。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未来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考虑到学生经由教育和生活对自己本质理解的不断呈现,学科知识仅仅成为其成长的背景、生活的背景以及进入前沿问题的背景。
背景如何能够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呢?背景是否应当在教育中最为重要呢?
如果学科知识没有那么重要,这意味着教师课程评分的精确化没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教师针对学科知识的反复复习和训练在本质上没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升学考试在本质上是低效和不准确的。
如果学科知识没有那么重要,那么教师精力投入方向应该有所调整,如果之前教师更多关注学科知识,未来应该转变到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背景、期望、家庭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渐的变化和成长,对后者更加熟悉才能成为合格和成功的教师。
- 上一篇
成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分析
移动学习资源与普通学习资源在使用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于承载内容的终端和内容的结构。 移动学习资源大都是基于手机、 ipad 等移动终端, 屏幕小、 分辨率低, 学习者往往是在短时间内或者在行进中学习,成人学习者的注意力无法像普通学习那样集中。 因此,成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理应符合这一特性。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移动学习
- 下一篇
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对策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对于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我们深圳市南山区《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组在新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困惑和难题。从教师方面来看:难题之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