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对策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对于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我们深圳市南山区《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组在新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困惑和难题。
从教师方面来看:
难题之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新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着重抓了公开课的教学,开设了七节能够充分体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和主题活动(携手填代沟、代际之间、我家的故事、我的民族魂、生我养我的地方、同学之间、全年级广告大赛),这些典型课例在实验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教师们从开始对示范课的生硬模仿逐渐转变为对新的课程理念的自觉运用,教学方式从整体上发生了转变。
难题之二: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文科教材,第一册主要是社会学的内容。这对参加实验的历史和地理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许多概念和名词都是第一次接触。为此,我们加大了集体备课的力度,每一个单元都进行全区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每一课各个学校的教研组都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前安排不同的老师收集有关的资料,请他们进行重点讲解。以往有些教师对集体备课有厌烦情绪,而现在一到教研活动的前一天就有教师询问有无集体各课的安排。集体备课时,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总结上一单元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下一单元的设想,大家侃侃而谈,既为自己的创造性设想而兴奋,又为学生的不凡表现和趣事而赞叹捧腹。集体备课变成了教师们喜欢的教研活动。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不仅合作备课而且合作上课,如“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三位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的。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同时,教师自身的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难题之三: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
我们实验区在课改一开始就花大力气组织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初步的转变。但对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教师们来说,要把初次接受的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各级培训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教法培训。对此,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研员大胆对新教材进行了逐课的教学设计,并设计每~单元的主题活动。这种设计起一种示范的、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激活教师的思维,使教师在实验中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对教研员的设计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补充、修改和升华,每个人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新形式,把教改的精神自觉、主动、灵活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从学生方面来看:
难题之一: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在第一单元,我们根据“我从哪里来”一课的内容设计了想象短文——“猿人的一天”的作业,学生对这种作业形式非常喜欢,写出了许多有趣的、想象力丰富的短文。学生思维的开关被打开了,批判精神的养成便是题中应有之事。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讲坛,而是师生思想交流甚至有时是激烈交锋的场所。教师不急于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诸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民主的课堂气氛已逐渐形成。
难题之二: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为了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我们采用了许多方法:上课先由学生阅读,小组之间就课文互相提问,自己先得出结论;遇到难懂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上网查资料,再将查到的资料在班上予以公布;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不对任何一方的观点予以评价,教师的观点也仅供学生参考;主题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和主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难题之三:合作精神的培养。
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小品表演、参观访问……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更多的知识,合作能力弱的学生则没有这种快乐的体验,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注意在课堂和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如进行“携手填代沟”、“我的民族魂”和“广告大赛”等主题活动时,我们要求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设计自己的活动方案;在课堂讨论中,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观点……
攻克以上三个难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在我们实验区,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从课堂管理方面来看:
难题之一:如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课改教师遇到的一个难题。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
我们曾看到新加坡七年级的《社会》课本,其中有专门讲“与人交际的技巧”一节,内容包括眼睛看着对方等,起初很不以为然,觉得内容太浅。现在想来,我们的学生正是缺乏这种行为训练。
我们尝试在每节课上逐渐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方法有:一是每节课前强调学会倾听是一种有教养的行为,每个学生都要做有教养的人。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民主的教学氛围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尊重来形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和理解教师,帮助教师克服教改中遇到的困难。三是教师和学生约定一种形体语言,教师如果拇指和其他四指合拢,表示要闭着嘴巴;大声拍三下,表示要安静……四是对分组活动时做得好的小组及时表扬,等等。
难题之二: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
课堂讨论是课改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讨论形式,则除了讨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外,学生渐渐地会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使讨论变得较有吸引力呢?讨论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其范围来讲可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邻桌四人讨论和同桌讨论等,一般来讲,比较重要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陈述组里的意见。这样既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了全班的意见,使学生们的看法得以交流和切磋,又使那些不善于当众发言的学生有所准备。一般性的、议论性的问题可随意地由四人或同桌进行议论。
讨论的方法有:头脑风暴式、辩论式、互相提问式等。头脑风暴式,需要通过发散归纳的过程来解决的问题可采用此方式。步骤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就讨论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记录人将组内成员的意见全部记录在一张大纸上,然后由本组代表在全班陈述,再在各组陈述的基础上集中出全班的意见。如在进行社区调查时,先由各组提出调查的主题,然后在各组提出的主题中选出本班的主题。在讨论中,主持人、陈述人和记录人每次都要轮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辩论式,具有多元选择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式。可以根据讨论的问题把全班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或根据课堂上自然形成的不同观点分为几派讨论;也可以分为男女生两派讨论;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观点故唱反调以深化讨论等。互相提问式,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互相提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互提问题,可以男女生互相提问、也可以小组间提问。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期望能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他们阅读得比以往更认真,提的问题有的是有人已知的,有的是大家都不懂的,有的问题甚至延伸到课外。
参加讨论的小组成员也是动态的。可以让男生固定在某一组的座位上,女生流动。比如,第一组女生到第二组讨论。第二组女生到第三组,依此类推。也可以单数或双数组互换男生等。班级间也可以合班讨论,每班的单数组或双数组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不使学生固定在某一个组内,使学生不断接受更多同学的观点和影响。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某种“态势”,即有些学生始终在组内起控制性的作用,有的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课程改革,难题多多,我们的探索是初始性的和不完善的,意在提出问题和大家探讨,相信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会共同努力攻克课改难题!
- 上一篇
新的教学原则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超越因材施教就是重视学生新思想和新方法,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新的教学原则解释。下面就这新的教学原则我的理解是:1.相信、信任和欣赏学生未来每一名学生都将找到他自己,都将成为各类人才,他们将会认识自己,奉献自己并且发挥出他们自己,这样的观点非常类似禅宗 人人皆可成佛 的理念。在这样的原则下,每一名学生作为潜在的 佛
- 下一篇
最有效的学习考试提分十大策略
第一,小步子大目标。在复习的过程中,再给自己定制一个宏伟的目标的同时,复习时一定要做到从点滴开始。不漏掉任何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一步一步踏实的往前走。第二,抓紧抓好课堂每分钟。有三个要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上课盯着老师两个眉毛之间,就盯着老师的印堂穴。第二个步骤,跟着老师思路走,老师讲到什么地方你就跟到什么地方,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