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惕的十个课堂教学细节
所谓课堂教学细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如不经意的语言、表情、手势,它常带有情景性、突发性和隐蔽性,因此少有人去关注、去研究。但这些教学细节可以折射出教学者的教学理念。剖析并警惕这些教学细节,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促使新理念在教师头脑中生根、开花、结果,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深入。以下是笔者观摩一次省级课堂教学大赛后对一些教学细节的思考,谈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细节1:提问学生的自负手势
课堂教学中,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往往用掌心向上手指向上翘几下来示意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完后用掌心向下挥挥手示意坐下。
从这个干练简洁的动作,折射出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专制型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是课堂的中心。从这个动作折射出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教师高高在上,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调控。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雕塑、被动接受的过程。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建议掌心朝上,平伸四指,做个“请”的动作,用“请你说说看”“请坐下”等话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互动互惠和平等对话开展课堂教学。
细节2:学生活动的多余礼貌
当学生帮助老师、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当学生在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或精彩的回答时,教师很激动地连声说“谢谢!”
这“谢谢”是对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感谢?是对学生配合老师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感谢?显然,这感谢声在体现上课老师的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的同时也折射出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教学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给与和接受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或命令学生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新课程教学要求尊重、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我们应该把感谢改作欣赏、赞赏、肯定和鼓励。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独到的思维、精彩的回答,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让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细节3:节外生枝的回避处理
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往往会有学生发表不尽相同的观点或想法,小组讨论时往往会提出了许多“离题太远”、“节外生枝”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打横炮”是老师上课时最担心和害怕的。他们大多采取选择性吸收的态度,对那些符合原先教学设计的,或大加赞赏,或大做文章;对不符合原先教学设计的,教师或装聋作哑视若不见,有意回避,或匆匆的强行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
现代教学认为,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地背诵、接受现成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简单、被动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的过程。让学生自由表达出对问题的理解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的过程应该首先是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然后去思考和探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要淡化预设性结论的获得“喜悦”,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探索、思考与种种体验,要直面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敏锐捕捉和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灵活及时地提供支持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困难,最终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使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越教师的课前预设。
细节4:习以为常的预设提问
许多课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评价,很少有同学间的交流,同伴间的互动评价,极少出现热烈争辩的课堂场面。
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课堂交往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相对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往、沟通和互动,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中教育主体之间在交往性质上的垄断性和在交往形式上的单一性。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实质性功能联系的所谓“班级”之一员。表面上大家虽在一起“共同”学习,但实际上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孤立和隔绝的状态,班级里缺乏具备实质性功能的学生群体,每个人都恰似飘流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成为了一个“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和“孤独的个体”。教师要变“裁判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倡导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欣赏。
细节5:随意运用的表扬鼓励
眼下的课堂上“比一比哪个做得最好”,“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已经习以为常;“啪啪啪”的鼓掌和“你真棒,你真聪明”的称赞也随时可见。一节课中,竞赛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赞声不绝。被表扬者无动于衷,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者则有口无心,鼓掌随心所欲。
在教学活动中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但要注意表扬和奖励的质量和频率,注意奖励的时间和方式是否恰当,注意对象的年龄层次。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频繁的表扬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对于高中学生,尤其需要在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兴趣;而且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
细节6:小组讨论的表面合作
时下的课堂大都有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讨论时,前排学生迅速回头,前后四人一组,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似乎每张嘴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却谁也听不见谁。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
上述现象说明合作学习缺少有效指导,流于形式,实效性低下。在小组讨论中往往活动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充分探究就草草收场;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说了算,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效地与别人合作的社交技能,这包括倾听、鼓励、轮流发言、说话音量适当、有序表达等;要确保合作学习环境的安全氛围,如尊重别人意见,有效接纳别人见解,有质疑和争辩,但不能讥讽和嘲笑;始终关注任务,而不远离主题;分解任务,明确个人分工和职责,使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能充分、主动地参与并作出自己的贡献。借助这些有效合作技能的掌握,使学生逐渐产生小组成员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形成小组合作的默契,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细节7:看似热闹的课堂活动
大多数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搜集、整理活动材料,小组忙于热火朝天、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组织、展开一个个活动,穿梭于各小组之间。
针对以往教学中过分夸大内隐的、观念的活动,而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唯活动是瞻”、“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我们必须予以警惕。我们应该设计那些真正具有教育功能并适合于学生的活动,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提高活动的内向化水平。有价值的活动应是能在较高水平上完成内向化过程的活动,即应使外部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反之,只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细节8:回答问题的集体合唱
课堂上常有老师喜欢学生大声集体回答问题,这样做固然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学生整齐划一的回答似乎验证了教学的有效性。但在这种齐声回答的背后难免有不少人云也云,滥竽充数。这其实也是课堂言语霸权的体现。
我们应该去努力营造和追求激烈的争论、争辩的局面,把大合唱变成小组唱甚至是独唱。这既是关注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也是同伴学习、合作学习的要求。如果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那么学生就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们的课堂就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这无疑是给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民主与自由的人文氛围必将荡然无存。
细节9:提问板演的变味使用
上课有时难免有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思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些老师看到这些情况往往通过突然提问,上台板演等来提醒敦促学生注意听讲。这样做往往让学生当众出丑难堪,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性,常导致师生对立情绪,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变相刁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我们可以采取其他友善的方式提醒学生,如轻轻走到学生旁边,轻轻拍拍肩,使一个善意的眼神等等,让回答问题、上台板演成为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细节10:课件板书的冷热不匀
在众多的公开课、优质课中已很难找到没有使用课件,没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了,但没有传统的板书板画的课且是比比皆是。好多教师上课可以没有粉笔黑板,但少不了多媒体设备。
确实,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极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学科教学,但也出现了为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带来的课件泛滥、盲目过度使用,多媒体运用浅表化、低幼化等。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应予以澄清。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要防止课堂教学被信息技术所牵制,被预设的“电子教案”所羁绊。一些以板书板画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丢弃,我们应该让传统与现代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与新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教学细节,新课程理念平时谈起来“重要”,行动起来“次要”,实际教学中“不要”的思想还大有市场。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现代教育倡导的教学观,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进行研究和反思,才能使教学真正为学生发展的服务。
- 上一篇
如何克服演示中的“专家”陷阱
1.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受众想听的是他们关心的事情。准备演示内容时考虑两大关键问题:一、3-5个受众最迫切知道的问题、痛点或期望是什么?二、在他们的工作中有哪些兴奋点?2.使用例子抓住受众的想像力。排名前100的TED演讲,平均每一分钟就会给出一个例子。举例能够让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内容,举例包括真实
- 下一篇
我们的课堂需要什么
课改十年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理念有了全新的转变,但在理念落实上仍有很大差距。如何改进呢?老师们应该做到 四个需要 。需要放手现在,课堂上 满堂灌 的老师少了,但仍然有许多教师一步一步地领着学生走,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走。李炳亭先生谈论高效课堂的时候有一段经典名言:高效课堂以前的课堂是教师领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