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如何简单!老师们看过来~~
课堂教学的“五一设计法”
教学设计方法多样,课堂呈现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在欣赏名师案例后,青年教师苦苦追寻一种设计的格式。他们的初衷是希望既能取得教学实效,又不至于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他们更愿意看到课堂上学生能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学有所成。
很遗憾,许多专家铿锵有力,不容置疑地说——“这个,真没有。”
万用宝典确实没有。教学要随着文本、内容、目标、学情,借助不同的设计,依托不同的方法,无法给出一种套路。课堂教学,比的是“花样跳水”,而不是“直线坠落”。但是,哲学的思考方式提醒我们“无中生有”。我认同《易经》所述的“变化之中定有不变”的道理,尝试在千变万化的设计样式中找到内核,发现不变的规律,所以我要为青年教师梳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我想,倘若把握这些基本元素,虽不至于让教学变得绚烂夺目,至少能使课堂成为学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我将之归纳为课堂教学的“五一设计法”。
“五一”包括:转换一个观念,等待一段时间,牵住一个牛鼻子,深挖一个要点,组织一次讨论。
“转换一个观念”
在设计之初就端正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要习惯性认为教学是“我要你学”,不要张口闭口感谢学生“配合了老师的教学”。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调整观念,将教学看做是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在课堂中实现自我与儿童的共同进步。你有问题解决不了,我帮助你;你有发现,我和你分享;你有进步,我鼓励你。观念对了,方向就对了,教学目标也就能正确地锚定,课堂上的教态、语言、行为也会发生“静悄悄的改变”。这是教学设计的最基础的元素。
“等待一段时间”
英国教育家泰德雷格博士统计过,一个教师一生要提问100万个。这是英国教师的统计数据,若是在中国,数据估计还要翻倍增长。就在这100万个问题中,属于“教学管理”“简单回应”“旧知回忆”的三类问题占80%以上,真正的“启发性提问”不足20%。等待一段时间,就是警示我们课堂提问要注重质量,要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热闹,是思考的大敌。提问之后要给予学生琢磨质疑、组织语言、设定解决方案的时间。也就在静默沉思中,学生才能和文本真正接触,深入其间后再表达才真正有效。教师能够接受、欣赏、维持这样的课堂节奏,获益的就是学生了。朱光潜所倡导的审美原理“慢慢走,欣赏啊”也与此异曲同工。这是教学的审美元素。
“牵住一个牛鼻子”
此条与上文呼应,依然是提示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精心考量。这一条更集中指向备课时要发现文本的核心要义,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具有统领性质的问题能整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入系统的思考。课堂要杜绝零散问题的堆积,漫无边际的串讲串问。支玉恒老师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教学时提出“这篇文章中谁最让你感动”;于永正老师在《曼谷的小象》一课中提出“找出文章中隐藏的美”;王崧舟老师在《桃花心木》一课中提出“理解不确定”……这些都属于“牛鼻子”类型的问题。要发现“牛鼻子”,备课时就要在“细读文本”和“儿童化阐释”上下工夫,“牛鼻子”,就是链接文本与儿童的桥梁。《管子•内业》中记载:“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备课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与文本、与学生的深入对话,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磨炼提升,是一场精神盛宴。这是课堂教学被儿童接受、喜欢的核心元素。
“深挖一个要点”
课堂教学不要贪多求全。好比沙漠打井,认准一个点,深挖下去,就会发现水源。要点可以是精妙文字的品评,言语表达的练习,写作方法的迁移,也可以确立为某一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多向旁的学科学习。例如数学,新知出现后就出现典范习题讲解,之后是习题练习和讲解。学以致用,巩固所学,如此循环,能收实效。王崧舟老师设计《慈母情深》一课时,就深挖“悟情”这个点。他在备课时反复地咀嚼文本,品出了梁晓声蕴藏在文字中的“情”;在课堂设计上借用“慢镜头”“快镜头”“广角镜头”这些方式,多角度不断深挖,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联系、感受等多渠道、多层次体会文字中的深情,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迭出的教学效果。七分功夫在课外。要找准点,靠的是对教学的不懈追求,对儿童深切的了解。这一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元素。
“组织一次讨论”
担心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就组织学生讨论吧。结合之前的“牛鼻子”问题、需要深挖的“点”,聚合大家的智慧,组织小团队讨论解决,这是简单而又有效的好方法。合作学习,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操作法。作为学本课堂的关键元素,特别提醒大家在设计时融入其中。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要策划好讨论的命题,合理分工,保障时间,科学安排交流汇报,实现智慧互换,共同进步。讨论,确保了学生占据主动,占有课堂时间,占领思维的高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变中还会有变化。五个设计元素不能僵死地贯彻,要灵动地协调,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文本的特点进行调整。“让教学适合学生,确保学生发展”就是设计的根本宗旨。
作者 何捷 福州教育研究院